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卡夫卡:追求虛幻名及味舞出咖啡澀與香

 原刊香港:《信報》2013年4月4日 C1

 

咖啡不只是一杯關乎沖調技術的飲品,更多的是與氣氛、環境有關的享受,正如財爺所說,喝咖啡是中產的象徵,為顯示身份,有人在喝咖啡時拍照,在咖啡店打卡,在社交網站與人分享。

對於這種文化,年輕舞者施卓然有很深感受:「我自己本身很喜歡喝咖啡,尤其喜愛光顧獨立的咖啡店,由他們的生存困境中,我也看到了自己作為獨立藝術工作者面對的困難。」因此決定以此為題,編成《漆黑的芬芳》(4月6至7日,CCDC舞蹈中心賽馬會舞蹈小劇場)。

抽象語言

咖啡與舞蹈,看上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而且舞蹈屬於比較抽象的語言,要說咖啡小店的困境以及咖啡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於是這次舞蹈將會與戲劇、音樂、影片甚至沖調技術等結合,「我自己是一個很怕悶的人,因此在比較純粹的舞蹈形式外,加上一些能傳達實在信息的元素,幫助說故事。」

原本想在小咖啡店上演這齣舞蹈,但由於空間所限,惟有把吧枱移到小劇場,更找來一位咖啡師共同參與演出。卡記在觀看他們排練的時候,發現咖啡師的角色並非作為背景或者陪襯,而是能與舞者互動的客體,舞者的角色則更為多變,除了表現咖啡帶給人的情緒感受,也化身為外在壓迫的人和力。

施卓然表示,咖啡在這個劇裏面,是一種「渴望追求的東西」:「我想表達的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堅持下去的思想。」除了咖啡師,也有不少流行的元素,例如寓意富有階層、一邊跳舞一邊喝酒的人,網民常引用「熱烈地彈琴」歌詞的《喜氣洋洋》作伴奏等,相信可讓不少年輕觀衆得到共鳴。

對於咖啡文化與表演藝術文化,施卓然認為兩者有很相近的地方:「人們消費的不是當中的技術,只是消費其形象。」參與演出的咖啡師梁海恩曾在2012 年獲得世界級虹吸式咖啡大賽(香港區)冠軍,她認為現今雖然多了人喝咖啡,但也未必代表每個都懂咖啡,有時候甚至看重咖啡外表多於本身:「例如他們認為有拉花就是好咖啡,但為了拉出漂亮的花,那些奶可能已經overheat了,失去了甜味和香味,甚至非常燙口,不適合即時飲用。」

除了咖啡師即場調配咖啡,表演亦加插了一段來自美國電視台的短片:把兩杯一樣的咖啡放在路人面前,要他們喝出哪一杯是屬於貴價的,結果人們各自努力地說出兩者的不同。施卓然解釋:「從這段片,就知道人們買咖啡不只是為了咖啡本身,而是買一種態度,就如看表演的人一樣,目的只是為了告訴人,自己多有品味。」

生存困境

在編舞之前,他曾經走訪三個小型咖啡店,身為自僱藝術工作者,他自言所面對的困境也非常相似:「我們都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他們的租金差不多佔了大部分支出,例如『TC2』更被業主加租90%,自己也面對場地租金和開支的問題。」有時候顧客喝咖啡只是買一張沙發,同樣,觀衆看舞蹈表演也只是買一種娛樂,令表演的門票常於開演前才熱銷。

這次演出是他首次編長舞,屬於CCDC 與香港舞蹈聯盟合辦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會為年輕舞者提供資金和場地,才讓他有機會創作自己的表演。「舞蹈工作者最大的困難是無法靠表演為生,令其變成了副業,這個困境也是我們演出團隊,如咖啡師、戲劇指導、鋼琴演奏者所面對的。」因此表演說的不只是咖啡小店的生存困境,也是普遍表演藝術工作者面對的難題。

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