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香港:《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11月4日 P.35
在去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出現了不少令人驚嘆不已的畫面,然而最教人不得不屏息凝視、甚至連發出一聲驚呼也惟恐會破壞氛圍的,大概就是《畫卷》這一幕:在恢宏的「鳥巢」中央,一幅巨型的畫卷緩緩展開,《太古遺音》的古琴聲裊裊響起,燈影投射在卷中的白紙兩旁,徐徐流轉。然後十五位黑衣舞者先後步入,一邊展現瀟灑的現代舞步,一邊以身代筆,在畫卷上留下舞步墨痕,繪出一幅意境超然的山水畫。
這齣糅合現代舞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表演,是編舞者與幕後主要策劃人沈偉的傑作,同樣也是這位旅美華裔舞蹈家的人生寫照。
沈偉出生於湖南湘陰縣,父親是湘陰湘劇團的導演、編劇兼演員,家族中也有著名湘劇演員,生於湘劇世家的沈偉自小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刻意栽培,年紀輕輕就已經對表演藝術擁有濃厚興趣。在九歲的時候,更被湖南省藝術學校破格取錄,成為當時校內最年輕的學生。
從傳統戲曲到現代舞
藝術學校的嚴格訓練,為沈偉打下了扎實的表演基礎;柔軟的肢體、靈活的身體語言表現、豐富的藝術內涵,都成為他日後在舞蹈圈輝煌成就的鋪墊。如果有人認為,沈偉到了美國十多年就已經能獲得如此地位,在人生發展速度上算是又快又順遂的話,沈偉希望他們不要忽略了他年少時在中國努力的這一段。「別人看我到了美國十幾年就發展起來,可能在某些人眼中算快,但別忘了我本來在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接觸舞蹈和各種藝術了,我不是在到美國之前什麼也沒有做的。所以算一算加起來,差不多也有三十幾年,這樣看的話,就是一段漫長的道路了。」自小學戲,也許在當時的長輩眼中,以為沈偉就會從此沿着中國戲劇的方向,延續家中的傳統。然而1989年的一次「邂逅」,卻從此改變了沈偉。那年加拿大訪華現代舞團到北京表演,沈偉看過之後驚為天人,從沒想過「跳舞可以是這樣的」,再加上「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不久,年輕人總是會想要嘗試新的事物,不論是生活上的、藝術上的,對各種各樣外來的東西都非常好奇,躍躍欲試。」自此對現代舞着迷不已的沈偉,在離開湘劇院後不久,便加入了廣東現代舞班,更成為中國首個專業現代舞團「廣東現代舞團」的第一批成員。
現代舞跟傳統湘劇畢竟有所不同,在剛開始接觸現代舞時,沈偉承認也有遇上困難。「肢體都需要重新訓練,那當然不容易,但只要有熱誠,很多困難都不會是困難。至於在形式概念上,反而並不是困難之處,首先是因為我本身就有學習西洋畫的經驗,對西方藝術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對於掌握現代舞精髓是很有幫助的。」「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雖然沈偉謙稱自己的舞蹈事業發展得一點也不算快,但這位當年九歲就被藝校破格取錄的天才兒童,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階段上,還是比許多人跑得快。在1994年,距離沈偉第一次接觸現代舞後的不過短短五年,他就獲得中國全國現代舞比賽編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同時得到獎學金讓他遠赴紐約。除了天賦以外,或者就真的如他所說,只要有熱誠,再大的困難都不會是困難。就是這股信念,令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考驗與難關。
剛到紐約的沈偉,人生路不熟,既要維持生計,又要適應當地文化。然而在這段艱辛的歲月,他仍然堅持他的藝術信念,盡量欣賞每一場音樂會、參觀他能找到的每一間現代藝術畫廊。「紐約是一個很棒的地方,這裏開闊的眼光打開了我的眼界。我認為在紐約,機會總是有的,是一個很適合我們中國人發展的地方。」在2000年,沈偉在紐約創辦了「沈偉舞蹈藝術團」,正式在海外舞蹈界佔一席位。從舞團成立發展至今,沈偉也看到了華裔舞者在海外的角色轉變。「起初別人看到我這麼一個中國臉孔出現在外國現代舞蹈團裏面,當然是會感到驚訝的,因為實在太罕見了,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隨着時代改變,這種情況開始漸漸普遍,現在的現代舞蹈團已經沒有當時那麼以外國人為主了。」身為在西方舞蹈圈中首批的華裔代表之一,沈偉一方面感到很光榮,另一方面亦以既自信又謙虛的態度表示:「我相信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然後陸續有來。」
貫徹古今融會中西
沈偉的中西方文化背景深深地影響着他的舞蹈作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卷》固然是向中國文化致敬之作,在其他由他編排的現代舞中,也不難發現他那來自湘劇訓練的傳統東方溫和味道。例如改編自俄羅斯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同名現代舞表演,許多人都說由沈偉編排的《春之祭》是最溫文爾雅、走唯美主義路線的,跟大部分的其他版本都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讓觀眾看得怵目驚心很不一樣。而沈偉本人也確是如此,說起話來不疾不徐、條理分明,即使偶然說到激昂處,也只是稍稍加快吐字,不太會有過分的語氣跌宕。
除了調和東西方文化,沈偉亦非常善於將新與舊互相交融,《二進宮》就是很好的例子。這齣被他視為經典的京劇傳統劇目,經他之手,化為外國劇評人口中「一個老中國和新中國交織的優美戲劇」。
古今中西,沈偉都能夠信手拈來成為舞蹈題材,是源於他的背景,也來自他的寬廣目光。「我習慣以不同的文化角度去看藝術,所以我的創作都不受傳統意識形態所限,當然再加上我在中國和外國的生活經驗,大大地豐富了我的創作內容與層次。再者,我對所有藝術都有興趣與熱情,理所當然地很容易將它們都融入到我的作品裏面。而且在世界各地巡迴了這麼多次,也增加了我不少的見聞與經驗,豐富了我對人生觀的種種看法,也讓我思考更多。俗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嘛,這句話再對也不過了。愈見識得多不同的人類文化,就更學會了如何不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區域裏面。」面對大師級的藝術家,「創作靈感何來」這個問題幾乎是一定要問的。關於這一點,沈偉的回答亦一如大部分的大師。「各方面!靈感是來自各方面的。」既然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行會不會是一大靈感來源?「我也認為旅行可以給予我很多靈感,但我通常不會為了找尋靈感而有目的地去旅行,大部分時候,我都是旅行過後才無意中有了靈感—先後次序是不同的。」 [信]
文:伍藹然
在去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出現了不少令人驚嘆不已的畫面,然而最教人不得不屏息凝視、甚至連發出一聲驚呼也惟恐會破壞氛圍的,大概就是《畫卷》這一幕:在恢宏的「鳥巢」中央,一幅巨型的畫卷緩緩展開,《太古遺音》的古琴聲裊裊響起,燈影投射在卷中的白紙兩旁,徐徐流轉。然後十五位黑衣舞者先後步入,一邊展現瀟灑的現代舞步,一邊以身代筆,在畫卷上留下舞步墨痕,繪出一幅意境超然的山水畫。
這齣糅合現代舞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表演,是編舞者與幕後主要策劃人沈偉的傑作,同樣也是這位旅美華裔舞蹈家的人生寫照。
沈偉出生於湖南湘陰縣,父親是湘陰湘劇團的導演、編劇兼演員,家族中也有著名湘劇演員,生於湘劇世家的沈偉自小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刻意栽培,年紀輕輕就已經對表演藝術擁有濃厚興趣。在九歲的時候,更被湖南省藝術學校破格取錄,成為當時校內最年輕的學生。
從傳統戲曲到現代舞
藝術學校的嚴格訓練,為沈偉打下了扎實的表演基礎;柔軟的肢體、靈活的身體語言表現、豐富的藝術內涵,都成為他日後在舞蹈圈輝煌成就的鋪墊。如果有人認為,沈偉到了美國十多年就已經能獲得如此地位,在人生發展速度上算是又快又順遂的話,沈偉希望他們不要忽略了他年少時在中國努力的這一段。「別人看我到了美國十幾年就發展起來,可能在某些人眼中算快,但別忘了我本來在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接觸舞蹈和各種藝術了,我不是在到美國之前什麼也沒有做的。所以算一算加起來,差不多也有三十幾年,這樣看的話,就是一段漫長的道路了。」自小學戲,也許在當時的長輩眼中,以為沈偉就會從此沿着中國戲劇的方向,延續家中的傳統。然而1989年的一次「邂逅」,卻從此改變了沈偉。那年加拿大訪華現代舞團到北京表演,沈偉看過之後驚為天人,從沒想過「跳舞可以是這樣的」,再加上「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不久,年輕人總是會想要嘗試新的事物,不論是生活上的、藝術上的,對各種各樣外來的東西都非常好奇,躍躍欲試。」自此對現代舞着迷不已的沈偉,在離開湘劇院後不久,便加入了廣東現代舞班,更成為中國首個專業現代舞團「廣東現代舞團」的第一批成員。
現代舞跟傳統湘劇畢竟有所不同,在剛開始接觸現代舞時,沈偉承認也有遇上困難。「肢體都需要重新訓練,那當然不容易,但只要有熱誠,很多困難都不會是困難。至於在形式概念上,反而並不是困難之處,首先是因為我本身就有學習西洋畫的經驗,對西方藝術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對於掌握現代舞精髓是很有幫助的。」「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雖然沈偉謙稱自己的舞蹈事業發展得一點也不算快,但這位當年九歲就被藝校破格取錄的天才兒童,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階段上,還是比許多人跑得快。在1994年,距離沈偉第一次接觸現代舞後的不過短短五年,他就獲得中國全國現代舞比賽編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同時得到獎學金讓他遠赴紐約。除了天賦以外,或者就真的如他所說,只要有熱誠,再大的困難都不會是困難。就是這股信念,令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考驗與難關。
剛到紐約的沈偉,人生路不熟,既要維持生計,又要適應當地文化。然而在這段艱辛的歲月,他仍然堅持他的藝術信念,盡量欣賞每一場音樂會、參觀他能找到的每一間現代藝術畫廊。「紐約是一個很棒的地方,這裏開闊的眼光打開了我的眼界。我認為在紐約,機會總是有的,是一個很適合我們中國人發展的地方。」在2000年,沈偉在紐約創辦了「沈偉舞蹈藝術團」,正式在海外舞蹈界佔一席位。從舞團成立發展至今,沈偉也看到了華裔舞者在海外的角色轉變。「起初別人看到我這麼一個中國臉孔出現在外國現代舞蹈團裏面,當然是會感到驚訝的,因為實在太罕見了,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隨着時代改變,這種情況開始漸漸普遍,現在的現代舞蹈團已經沒有當時那麼以外國人為主了。」身為在西方舞蹈圈中首批的華裔代表之一,沈偉一方面感到很光榮,另一方面亦以既自信又謙虛的態度表示:「我相信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然後陸續有來。」
貫徹古今融會中西
沈偉的中西方文化背景深深地影響着他的舞蹈作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卷》固然是向中國文化致敬之作,在其他由他編排的現代舞中,也不難發現他那來自湘劇訓練的傳統東方溫和味道。例如改編自俄羅斯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同名現代舞表演,許多人都說由沈偉編排的《春之祭》是最溫文爾雅、走唯美主義路線的,跟大部分的其他版本都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讓觀眾看得怵目驚心很不一樣。而沈偉本人也確是如此,說起話來不疾不徐、條理分明,即使偶然說到激昂處,也只是稍稍加快吐字,不太會有過分的語氣跌宕。
除了調和東西方文化,沈偉亦非常善於將新與舊互相交融,《二進宮》就是很好的例子。這齣被他視為經典的京劇傳統劇目,經他之手,化為外國劇評人口中「一個老中國和新中國交織的優美戲劇」。
古今中西,沈偉都能夠信手拈來成為舞蹈題材,是源於他的背景,也來自他的寬廣目光。「我習慣以不同的文化角度去看藝術,所以我的創作都不受傳統意識形態所限,當然再加上我在中國和外國的生活經驗,大大地豐富了我的創作內容與層次。再者,我對所有藝術都有興趣與熱情,理所當然地很容易將它們都融入到我的作品裏面。而且在世界各地巡迴了這麼多次,也增加了我不少的見聞與經驗,豐富了我對人生觀的種種看法,也讓我思考更多。俗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嘛,這句話再對也不過了。愈見識得多不同的人類文化,就更學會了如何不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區域裏面。」面對大師級的藝術家,「創作靈感何來」這個問題幾乎是一定要問的。關於這一點,沈偉的回答亦一如大部分的大師。「各方面!靈感是來自各方面的。」既然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行會不會是一大靈感來源?「我也認為旅行可以給予我很多靈感,但我通常不會為了找尋靈感而有目的地去旅行,大部分時候,我都是旅行過後才無意中有了靈感—先後次序是不同的。」 [信]
文:伍藹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