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劉玉華:「精選舞薈」 展示多元化風格 評美國芭蕾舞劇院演出

 原刊香港:《大公報》2013年3月13日 B18



未知是否刻意的安排,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公演的兩套「精選舞薈」(Dance Gala)節目一及二,並沒有以華美閃亮的服裝、富麗堂皇的舞台布景去展現舞團龐大的組織規模或鼎盛的舞蹈員陣容。全部七個演出節目,除《落葉之詩》外,其餘劇目均沒有任何舞美裝置。由是,觀眾的目光自然集中在編舞家的動律構思、舞者們演繹舞步時煥發的能量及各人散發的魅力風采。與此同時,大家邊聆聽着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現場伴奏,邊欣賞舞蹈,即時對樂曲產生了更直接深切的體驗。

讓觀眾多識非敘事芭蕾

這次一改慣常香港藝術節開幕項目推出大型長篇節目作頭炮,以助聲勢的做法,委實值得一讚。沒有大堆頭的製作,一方面衝擊觀眾慣性的期望,促使人們調整觀賞焦點,把注意力投放在選演古今劇目展現特定的動律變換、細膩含蓄的情感變化,以及不同時代的樂韻節奏如何烘托氣氛情緒。另一方面,此舉有助拓闊大眾欣賞大型芭蕾舞團多元化風格新舊保留劇目的視野,尤其能增進觀眾對非敘事芭蕾劇目的認識。沒有描敘故事情節的舞蹈作品,只要是國際級的高水準演出,同樣具備強大的感染力,教人產生共鳴,令人深感振奮讚嘆!

「舞藝薈萃」節目一(二月廿一日)的揭幕劇目《給薛麗亞之歌》(Drink to MeOnly With Thine Eyes)展現由十多首《鋼琴練習曲》(Etudes for Piano)作配樂的各式段落組舞。開始時舞台上的琴師彈奏着平和悠閒的琴音,只見一位男舞者把擺好側躺舞姿的女舞伴高高托舉起來,緩步自台右邊橫走向左邊的側幕,小心放下女舞者後,兩人悄然下場而去。

接着 的舞段, 編舞家馬克. 莫里斯(Mark Morris)因應漸次轉換的快慢節奏、強弱不同的音量和每首樂曲迥異的風格,糅合現代舞、芭蕾舞和其個人構思的動作舞步,編創出實而不華的動律姿態。全舞呈現連串精力充沛、輕鬆閒適的多樣組合舞段,整體予人舒暢愉快的感覺。十二名男女舞蹈員無論表演獨舞、三人舞或群舞,均流露出個體與個體、個體跟群體互動時誘發的融洽和諧、友善投契的正面能量。

一如所料, 兩位首席舞蹈員PalomaHerrera和Cory Stearns各領風騷,演繹《天鵝湖》第三幕折子雙人舞。前者表演黑天鵝著名的連續旁腿鞭轉(fouette turns),後者的騰空翻身大跳、空中雙腿擊打動作、空中變身連轉等舞姿充分展示他們駕馭高難度動作的能力。

《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折子雙人舞選用了大家熟悉的美國軍樂作配樂,DaniilSimkin身手敏捷,活像小蹦豆般機靈,跳轉動作尤其精準流暢。他繞台大跳時更炫耀其邊跳邊撩動大腿反身多轉一圈兒的超高難度動作,即時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Sarah Lane體型嬌小,造型甜美;舞姿體態靈敏輕巧,基本功扎實全面,夥拍軍裝打扮的Daniil,凸顯兩人勃發的英姿。

期望日後能在港搬演《星條旗》全劇,讓舞迷能體驗巴蘭欽編排別具美式巡遊特色的創作風格。

細心的觀眾應該留意到,是晚演出《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的五位主要舞蹈員: Polina Semionova、Marcelo Gomes、Simone Messmer、Craig Salstein 和HermanCornejo全為此舞二○一二年十月世界首演時的原班人馬。換言之,他們演出的舞段都是編導羅曼斯基專門給各人度身設計,自然能盡展所長,淋漓盡致地把這個沒有人物、故事情節,卻不乏角色、動機與處境,兼別具人情味及富戲劇性元素的劇目呈現觀眾眼前。

舞者表現能力多樣化

蕭斯達高維契的音樂結合了羅曼斯基匠心獨運的舞步,營造出層出不窮的視聽效果,直接訴諸觀眾的耳目感覺及聯想。PolinaSemionova和Marcelo Gomes的一段慢板雙人舞, 最能體現兩人親密複雜的關係; HermanCornejo的獨舞爆發力強勁,別具氣勢。可惜,此舞只公演一場,將來若有機會再欣賞的話,想必能領悟箇中更多別具趣味的角色關係、人性特點。

「精選舞薈」節目二(二月廿二及廿三日)推出三個二十世紀不同年代,個人風格獨樹一幟的編舞大師作品,讓大家體驗美國芭蕾舞劇院舞蹈員們既擅長演繹傳統古典劇目,又能掌握當代芭蕾劇目,以至現代舞作品的多方面表現能力。這正好引證了該團藝術總監凱文.麥肯齊(Kevin Mckenzie)在「演後藝人談」(二月廿二日)中指出,舞團稱為「舞劇院」(Ballet Theatre) , 而不是「芭蕾舞團」(Ballet Company)的創辦宗旨。團員們這一刻在演古典劇目,一轉身,他們便馬上能在短時間內調適,演出富時代氣息的當代舞蹈、新古典主義芭蕾等各種各樣舞蹈學派的劇目。

《落葉之詩》浪漫惆悵


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創作的《落葉之詩》(The LeavesAre Fading),最是浪漫惆悵。今回復排此劇目,舞團選用了李名覺設計的布景,凝聚了一股淡淡的追憶嘆息愁緒,並渲染了時光流逝,欣悅歡愉情景不再的唏噓、悵惘氣氛。四段穿插在群舞場景之間的雙人舞,逐一顯露了樹林中獨行女子心思情懷的演變,格外能觸動觀者的心弦。

韓裔的徐姬(Hee Seo)替代因傷未能演出的Julie Kent跟Marcelo Gomes(二十二日)及與Roberto Bolle(二十三日)搭檔,接連兩晚演繹此舞中的兩段細膩深情雙人舞。這三位首席舞蹈員表現異常富感染力,且各自展現出非凡的藝術魅力,確是實至名歸的台柱明星。

記憶所及,一九八九年四月雷里耶夫聯同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六位舞蹈員訪港,曾選演《摩爾人的帕凡舞》(The Moor's Pavane),雷里耶夫更親自表演摩爾人的舞段。今日再看這舞,感受更深。

八名男女舞者分飾摩爾人、其妻、其友及友妻。Roman Zhurbin、Xiomara Reyes、Thomas Forster及Simone Messmer(廿二日);翌晚(廿三日)Marcelo Gomes、Julie Kent、Cory Stearns和Veronika Part。他們精湛的演技、純熟的舞步,十足的默契,形象化地活現了四人對立鮮明的性格特點。

荷西.利蒙(José Limón)這位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舞先驅,六十四年前創作的這齣短篇劇目,精準且極具戲劇性張力地刻畫出人物相互間表面上的和諧恭敬,實質隱藏着糾纏複雜的愛恨與殺機。短短廿一分鐘的表演,讓人百感交集,慨嘆人性的軟弱卑劣。

《C大調》層次變化多

節目二以巴蘭欽的《C大調交響曲》作壓軸,比才譜寫的四個樂章均十分悅耳動聽,編舞家在每個樂章中動員了一對男女主要舞蹈員,配襯兩對男女領舞舞蹈員,再加上八至十多位群舞演員魚貫登場,儼如一浪接一浪地湧現,展示層次變化多端的隊形;亮麗優雅的各式舞姿,任誰看到都會倍感目不暇給,振奮雀躍。

若論整體的現場氣氛,廿三日晚演的《C大調交響曲》更具感染力,整個參演隊伍精神飽滿,神氣昂昂,漸進地把每個樂章凝聚的連串情緒和氣氛,成功地匯聚起來並推至最高潮。終段,待全體五十多名舞者一起在台上整齊有致地舞動的壯觀場面結束時,大家即報以雷鳴的掌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