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周光蓁:人文深思.樂舞奇觀

原刊香港:《亞洲週刊》2011年11月27日 p48

台灣無垢舞蹈劇場的《觀》寓意深邃,讓香港觀眾震撼之餘亦對箇中意蘊思考良久。
 

周光蓁,香港大學中國音樂史博士、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現任《南華早報》資深作家。著有《中央樂團史 1956-1996》(香港三聯書店二零零九年出版)。

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今年第四屆以「游藝亞洲」為題,請來十四個中外藝團,各自施展渾身解數,讓香港藝術愛好者大飽眼福。其中受矚目的是國際著名編舞家林麗珍帶同她在一九九五年創辦的無垢舞蹈劇場首次到訪香江,演出兩場簡稱為《觀》的原創作品。

兩年前在台北作世界首演的這部舞劇是台灣「兩廳院」的旗艦製作,也是林氏創團始先後推出「天、地、人」三部曲的結局篇,從構思到首演歷時九年。最後展現出來的,是一部無論意念、意境、布景、造型、服飾、燈光,以至二十多位舞者及吟唱、演奏簡約音樂的樂師們等極高藝術定位的巨著,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苟。兩小時、八段分場無間斷演出,讓葵青劇院近千觀眾見證藝術、哲理、原生態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震撼之餘亦讓人思考良久箇中意蘊。

號稱為「悲憫自然的身體史詩」的《觀》故事內容並不複雜,但寓意深邃。話說遠古鷹族與清澈河流並存,祖靈簡約吟唱,一切渾然天成。可是鷹族兄弟私慾萌生,欲獨佔為己有,原來純樸安逸生態突變為互相鬥狠得你死我活。大地驟然變色,祖靈亦失聲他去,剩下只有暴戾、煩燥。受傷的大地之魂幾經轉折,最後還原大自然。

舞劇名為《觀》,意思是通過鷹眼微觀人類行為。總監林麗珍演後與聽眾對話時解釋,觀不是單一的,可分外觀和內觀,外者,大自然破壞,而內者,乃大地靈魂以至人類心靈的傷痛。她強調每人應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反應。

林氏在序言中說:「劇場像是一座聖殿,我們的靈魂相遇其中,有如走進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是一種情感分享的過程,即使難以言語,卻能以靈魂深切領受。了解生命的可貴、關愛周邊有形與無形的生靈,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們放下腳步,在緩行中,靜靜看著各種生命的歷史與風景。」

林麗珍所提及的「緩行」,是這個舞蹈團的藝術標誌。在台上不是一個人在緩行,而是十到二十人以同樣慢動作、節奏的集體移動,不是一、兩分鐘,而是幾乎全程如此,配合以重複的鼓、笛蕭等簡約音樂,投射出不一樣的氛圍和心理效果。

十月,我有幸在台北拜會林大師,觀賞排練後就「緩行」向之請教,她說﹕「我們生活的速度太快了,無法定下來。但當我們慢下來的時候,就像一面放大鏡,看清楚事情,也聽到自己,還有別人的聲音,聽到環境、空間的,看到環境有多少美好的,同時也看到多少折磨、痛苦,不知不覺的在傷害著它。」

對於選擇老鷹神話,林氏說自幼生長於基隆,見證昔日翱翔萬里的鷹族隨著城市發展而息微,故有感而以之作為故事主角,通過鷹族兩兄弟由原來相安共生,發展到因慾念驅使,要把大自然佔為己有而自相殘殺,把原來純潔的河流染髒(白布轉為彩布),加上內鬥時,音樂以位於台兩側的鼓通過擴音打出既長又煩雜的音效,跟原先緩行靜態意境形成極強烈對照,也為之後回歸恬靜自然而形成渴求。

聯想兩岸兄弟鬩牆悲哀

可能是演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兄弟鬩牆一段,我想到的是海峽兩岸那兩兄弟,尤其是台上鼓聲大作,兩位壯男不斷裝腔作勢,各自發出恐嚇聲響和身體姿態,但又沒有直接交手,這和兩岸幾十年互罵互嚇頗為相似。最後腰上裹上紅布的一方把藍布的兄弟趕走,之後從台後拉上一大塊紅布把舞台全蓋上……相信像我這樣聯想的,不只我一人吧?但我仍相信,林氏這部作品的人文關懷面絕對大於紅藍政治。

從林麗珍和無垢舞蹈劇場對環境、人文的深思,可以看到台灣藝團所追求的藝術意境和表達形式已經向前踏上重要一步,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地都在其後,似乎已被拋離一段距離。例如在世界文化藝術節中,中國大陸的開節演出是文化大革命樣板戲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閉節演出則是上海越劇團的《紅樓夢》等經典;代表本地的香港中樂團演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天下為公》音樂會,由兩岸三地樂隊成員的合力演出也有一定意義。但唯有《觀》這樣原創兼包含現實意義的藝術傑作,看後引發多重思考,難怪它被稱為「十年一《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