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周倩炘:i-舞蹈節 隨興起舞

原刊香港:《香港經濟日報》 2011年11月19日 C12

  看到陌生人在港鐵車廂內跳舞,你會選擇 a 閃開;b 若無其事;還是 c 立即拿手機拍攝呢?但「多空間」藝術總監馬才和應該會選 d,跟那名陌生人一起 jam 舞,因為他深感香港需要舞蹈,更需要一個舞蹈節。

  馬才和(Victor)與拍檔成立的當代舞蹈團體「多空間」(Y-Space)今年已踏入第 16 個年頭,斷斷續續地舉辦過數次舞蹈節,每次都以為是最後一次,因為資源實在不多。本年度的「 i - 舞蹈節」規模較從前大,節目種類繁多,不少老友和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問 Victor:「為甚麼搞到咁大?」Victor 總是回答說:「我們的確有小小野心,主要是抱着這是最後一次的心態去做。我可以坦白講,我們今年只申請到藝術發展局 20 萬元的項目撥款,而明年的申請已經被拒絕了。所以我好想擴大點 i - 舞蹈節的規模,能包容不同種類的舞蹈活動,例如環境舞蹈、即興舞蹈、舞蹈錄像和舞蹈工作坊等。」舞蹈節橫跨整整一個月,由 11 月中旬開始,直至 12 月 11 日才完結,期間觀眾(很可能隨時成為參與者)可飽覽各類即興演出。

即興是生活的鍛練

  i - 舞蹈節的主題是「舞蹈與即興」,有人可能聽到「即興」二字已露出質疑的目光,並語帶挑戰地問:「咁睇咩呀?你都無綵排過!」但 Victor 認為「無綵排」是不準確的描述,因為綵排無所不在,時刻也在發生,「其實即興的綵排就是生活的鍛練,舞者對生命的看法和體會,就在即興演出的一刻完全呈現。所以不是沒有綵排,綵排正在生活中上演,我們只不過是沒有編排舞蹈。」

  即興表演之所以珍貴,因為其不可能重複,你看大型主題公園的歌舞團每天都在重複着相同的動作和舞步,舞蹈員都麻木了,而即興所追求的卻是剛相反,「我們不是要求舞者機械式地重複一套動作,而是因應當下的情緒、環境,去不斷演變和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在表演時也能『有機地』發展。」Victor 說。

  而即興表演的觀眾也要以有別於其他舞蹈表演的角度去審視,「由於沒有編舞,舞者需要即時處理問題,觀眾要留意舞者在眾多可能性中如何 make 一個 choice。」即興表演也沒有好與壞,無論是舞者或觀眾也要學懂開放和接受,「我只會說那場表演令人看得很舒服,又或是說某些動作很刻意,而不會說這是好或不好,因為事情就是如此。那天你的身體狀況如此,我們便要接受,表演結束,一切也只能如此。」Victor 解釋。

i 是唉!

  有說現今是「 i 世代」,因為人人左手拿一部 iPhone,右手執一部 iPad,而家裏則有一部 iMac。對於 Victor,「i」也代表 identity、international 和 interact ,所以 i - 舞蹈節也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舞者來跟本地舞者互動演出。主打節目《獨舞與即興:是舞不是舞!?》共演 5 場,每場的舞者不盡相同,有包括來自愛爾蘭的 Michael Klien 、 荷蘭的 Julian Barnett 、盧森堡的 Tania Soubry 和內地的文慧及由甲等,他們各會跳一支自己編排的獨舞,然後與其他舞者即興互動。Victor 說:「我希望觀眾看到這群舞者演繹自己的作品之餘,又同時看到他們的應變能力,看到舞者的多面性。舞蹈表演多是一個獨舞接着一個獨舞,舞者之間沒有甚麼交流空間。於是我想建構一個平台,讓舞者即時比拼,擦出火花,所以有『獨舞與即興』的安排。」但是 i 也是 「唉!」,因為即興演出未被主流接受,「我們由 1998 年開始一直在做『緣舞場』系列來推廣即興,今年其實已是第 13 年了!」

  「多空間」是元朗劇院的場地夥伴,不少 i - 舞蹈節的節目也會在元朗劇院演出,包括《跳上跳落跳出跳入跳進元朗劇院 II》、《竹林小聚》和《舞蹈新視野》展覽等,全是免費入場。 Victor 在元朗長大,也在元朗看了人生首次交響樂和舞蹈演出,特別喜愛元朗劇院的原因是:「任你走遍港九新界,也不會找到一個有竹林的表演場地,除了元朗劇院。」《竹林小聚》並不是首次舉辦,舞者在竹林中隨興起舞,配合即場演奏的音樂,令觀者投入一個縹緲的藝術境界。

30 多人舞蹈場

  《獨舞與即興:是舞不是舞!?》最後一場演出,將雲集外國與本地 30 多名藝術家,包括舞者、演奏者和視覺藝術工作者等,一起即興表演。屆時葵青黑盒劇場內不設觀眾席,演出者與觀眾將打成一片,Victor 的說法是:「當它是多媒體 party。」

  來自意大利的 Sascia Pellegrini 是作曲家,亦是即興音樂演奏者,當晚也會參與演出。他指現場環境的聲音,有時候比音樂更有趣,他喜敲擊非傳統的樂器物料,如瓷磚和白板。表演即興前,他必先會視察環境,「我比較喜歡有方向地即興,看完場地後,再想想演出的大概結構和方向,這是我的方法。」而本地演奏者 Edmund 則笑說,30 多人的演出可能變成「酒樓」,但並不是貶意,只是說屆時將沒有演出的焦點,觀眾可以自由地邊行邊看邊聽。而拉二胡的 Jeff 就指觀眾須把心完全敞開,聆聽當晚每一種聲音。

  i - 舞蹈節還有舞蹈錄像放映、舞蹈及形體工作坊和《緣舞場 32 : 舞在天空下》等節目,有關收費及詳情,可登入 i - 舞蹈節網頁 www.i-dancehk.com 瀏覽。

周倩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