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伍家嶸:香港藝術節的歐洲風情


原刊香港:《信報財經新聞》2012年3月8日 C5

繼漢堡芭蕾舞團在第一周的精采演出後,香港藝術節再為舞迷安排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重臨演出。舞團帶來了一個雜錦舞碼,包括了米爾派德(Millepie d)的兩個芭蕾舞目、一個馬蘭作品,還有最矚目的巴蘭欽名作《巴羅克協奏曲》。

其實,舞團去年12 月才將《巴羅克》納入舞碼。該團許多舞目都是赤腳上陣,不會穿上芭蕾舞鞋。舞團雖以芭蕾舞團為名,實則是一個現代舞團。這次《巴羅克》的演出,除了燈光全程過暗,是一個依本忠實演繹,沒有神來之筆,但成績仍相當不俗。第一女主角Joly 的演出稱職,但第二女主角Carnicer 卻線條過於硬朗。群舞方面卻似乎有點跟不上巴蘭欽的編舞。

氣氛沉鬱vs風格創新

馬蘭的《大賦格曲》卻顯得沉悶。作品以四個身穿紅衣的女人為主,像是進行某種比賽。然而整個作品單調乏味,空洞無物。米爾派德因參演電影《黑天鵝》而成為大眾熟悉的人物。在他的兩部作品中,以改編自巴哈作品的《薩拉班德曲》較為出色。這個作品由四名男舞者跳出,由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組成,極富音樂動感和洋溢舞蹈激情,編舞充滿手足豪情。長笛手吳懷世和小提琴手Crambe s的現場配樂非常出色,但亦反襯出其餘舞碼預錄配樂的不足,特別是巴蘭欽的《巴羅克》。

米爾派德另一個作品《漆黑中的一隅》則在編舞上較為失色。這個以當代音樂作配樂的作品氣氛沉鬱,展現城市生活的綳緊。其中雙人舞所流露的不是和諧恬靜而是神經緊張。以舞藝論,里昂的舞蹈員顯然及不上漢堡芭蕾舞團的出色,而當中亦沒有誰特別鶴立雞群。藝術節對上一次邀請法國國寶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來港已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是時候請他們再訪香港了。

另外,比利時編舞家徹卡奧維的《手塚》則是風格創新的現代舞作品,向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蟲致敬。不過,《手塚》雖然設半場休息,但兩個半小時的節目還是稍嫌過長。《手塚》不僅是舞蹈,還有書法、音樂、對白和功夫等的演出,更不時有一頁頁漫畫的錄像投射。

然而徹卡奧維的編舞卻並不突出,而以下半場較為扎實,有較多雙人舞、獨舞和群舞。下半場以描繪一名神父和一名男童關係的雙人舞作開始。男童似受神父侵犯而他亦有殺人前科。近結尾的一節長長的女舞者獨舞似乎是世界末日的描述。

熱鬧有餘編舞遜色

藝術節的壓軸芭蕾舞節目是蒙地卡羅芭蕾舞團演出該團藝術總監Maillot所編舞的《仲夏夜之夢》。香港舞迷在過去十年間看過兩次巴蘭欽版本的《仲夏夜之夢》,一次是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團在2000年的演出,一次是米蘭史卡拉芭蕾舞團在2006 年的演出。這個在2005年面世的版本超過兩小時長,在編舞方面遠不及巴蘭欽的傑作。

Maillot在說故事方面較巴蘭欽具雄心壯志, 盡量全本演出莎士比亞的作品,值得表揚。這個版本有較多排戲的情節,而兩對凡人愛侶的恩怨糾纏亦很有戲味。

Maillot不僅採用孟德爾遜的音樂,亦引入了兩名當代音樂家的作品。然而他這個版本卻沒有感情共鳴。舞劇中的雙人舞──不管是凡人愛侶或是仙王仙后的壓軸雙人舞──都乏善可陳,未能讓觀眾感到蕩氣迴腸。對舞劇而言,這是致命缺點。另外群舞亦不見出色。那些講述排戲演員的部分算是熱熱鬧鬧,但卻有點重重複複。

不過,本劇的舞台設計卻很生動,有點索拉奇藝坊的色彩。小精靈帕克坐着花車出場令人印象深刻。本劇的主角同樣出色。舞團首席女舞星Coppieters 的仙后婀娜多姿,而仙王Marchand 亦深具王者氣度。這個版本卻未能盡展舞團的所長。

對香港舞迷而言,舞團剛剛在紐約所演出的雜錦舞碼會是個更佳的安排。 今年的藝術節舞碼以歐洲舞團為主。明年舞迷可一轉品味,得睹美國芭蕾舞團的演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地首席芭蕾編舞家伍宇烈跟香港小交響樂團跨界合作的《如夢逝水年華》,這是小交的藝術節呈獻及祝賀大會堂五十周年。伍宇烈跟香港舞蹈團的華琪鈺合跳的雙人舞感情洋溢,編舞亦出色。演藝學院六名學生在舞台後方隨小交音樂起舞。

撰文:伍家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