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香港:《大公報》2012年3月4日 B9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古典芭蕾舞的搖籃。」專門研究法國芭蕾學派的權威作家艾弗.格斯特(Ivor Guest)曾在他撰寫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發展歷程的專書《The Paris Opera Ballet》中,檢視了該團三百多年來源遠流長的歷史。
格斯特扼要述說了舞團秉承源自一六六一年法皇路易十四創辦的皇家舞蹈學院(l' Acad?mie royale de la Danse)、一六六九年建立的皇家音樂學院(Acad?mie royale de Musique)及其附屬舞蹈學校訂定的訓練體系;列舉歷代舞團傑出舞蹈家的成就與貢獻;又綜論了舞團搬演不同年代編舞家風格各異的代表性劇目。
事實上,往昔的皇家音樂學院正是今日巴黎歌劇院(Op?ra National de Paris)的前身;昔日的皇家舞蹈學院及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已演變成現今享譽國際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Ecole de Danse),為舞團培訓別具素養的舞蹈員。時至今日,芭蕾動作的術語仍採用法文,是世界通用的舞蹈語言。此外,法皇路易十四宮廷舞步常用的「腳的五種位置」不單沿用至今,更是每個芭蕾學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姿態。
《舞姬》重現雷里耶夫藝術精神
聞名不如見面,若三月份去一趟巴黎的話,便能親身體驗這支擁有一百五十多名舞蹈演員(當中包括十六位台柱明星和十六名首席舞蹈家)的殿堂級舞隊,在不同場地,同期間演繹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 1938-1993)版本的三幕舞劇《舞姬》(La Bayad?re)、當代備受推崇的瑞典編舞家麥斯.艾克(Mats Ek 1945-)編排的獨幕舞作《居所》(Appartement)及美國編舞家謝朗.羅賓斯(Jerome Robbins 1918-1998)最受頌讚的作品之一《聚會上的舞蹈》(Dances at a Gathering)三齣古今經典劇目。
三月七日至二十八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將在可容納二千七百名觀眾、一九八九年七月方落成啟用的巴仕迪歌劇院(Op?ra Bastille)公演共十場《舞姬》,並由巴黎歌劇院交響樂團作現場伴奏。
《舞姬》原為移居俄羅斯的法裔編舞家佩蒂巴(Marius Petipa)一八七七年編排的四幕長篇舞劇,當年在聖彼得堡首演即好評如潮。然而因種種政治原因,西方觀眾直至一九六一年基洛夫芭蕾舞團(即現今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到倫敦及巴黎巡迴演出,才頭一回欣賞了該劇第三幕的表演。
那年,飛躍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舞台,扮演男主角蘇拉(Solar)將軍的正是年僅二十三歲的雷里耶夫,他出類拔萃的舞技,魅力非凡的台風,即時擦亮了觀眾的眼睛。同場演出的三十二位群舞女演員表演的「暗黑國度」(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舞姿齊整同步,氣氛鬼魅,卻不失優雅飄逸,攝人心神,令觀眾擊節讚賞。
基洛夫舞團離開巴黎時雷里耶夫決定尋求政治庇護,投奔自由。一九八三年至八九年,他出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期間把自己在俄羅斯習舞和演出的寶貴經驗,傳授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員,並積極地給舞團監製排演其個人版本的《唐.吉訶德》、《雷蒙達》、《睡美人》等古典劇目,並創作改編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及《仙履奇緣》等多部長篇舞劇。
雷里耶夫後因患病,健康轉差,卻堅持完成心願,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排演《舞姬》全劇。他本打算復排佩蒂巴整齣舞劇的四幕製作,惟其衰弱的身軀與舞台技術的困難令雷里耶夫最終放棄排演第四幕震撼悲壯的場面。話說舞孃妮姬亞(Nikiya)因慘被印度王爺的女兒甘莎蒂(Gamzatti)謀害,搶奪其愛人蘇拉。她死後陰魂再現,為了報復,施法摧毀整座廟宇,烈火和斷樑活埋了正在舉行婚禮的蘇拉、甘莎蒂及眾人。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現今唯一繼承了雷里耶夫三幕版本《舞姬》作為保留劇目的舞團,舞劇以蘇拉在暗黑國度的鬼域裡再次跟妮姬亞相遇,兩人表演多段浪漫淒美的雙人舞、獨舞變奏後,因人鬼殊途,只得含恨永別,全劇以此作結束。一九九二年十月舞團首次公演此劇,翌年一月雷里耶夫撒手塵寰。
「只要我的芭蕾舞劇繼續上演,我的精神將長存於世……」雷里耶夫在生時揚言道。他的《舞姬》想必可讓大家切實地感受到其畢生追求的藝術理想。
《居所》刻畫現代人處境
另一邊廂,在具有一百三十七年歷史,擁有一千九百個座位,別具古典宮廷建築特色的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舞台上,舞團將於三月十三日至三十一日搬演共十三場麥斯.艾克的《居所》和羅賓斯的《聚會上的舞蹈》兩個短篇劇目。
《居所》乃艾克二○○○年特別給舞團編創的劇目,選取人們平日所處的各個不同空間為題材,探索人與周遭熟悉的事物、與夥伴或旁人的接觸,形象化地揭示出日常生活裡多個人物諸種細膩感人的情思和關係。全舞共分十一個段落,編導採用了跨界別的表現手法,糅合古典芭蕾舞、現代舞、日常姿態動作,刻畫現代人的處境。
此舞的配樂由瑞典搖滾樂隊Fleshquartet現場演奏。樂隊成員的表達力強勁,他們伴隨不同舞段演奏的樂韻,熟練地融合古典音樂、爵士樂、重搖滾樂、說唱(rap)、嘻哈(hip hop)及流行曲的元素和特質。
《居所》一段中「吸塵機進行曲」呈現了一眾憤慨激昂的女舞者手執吸塵機揮舞的場景,尤其風趣幽默,別具原創性。另一段在廚房內跳的雙人舞,則展示被煩瑣勞累家務及生活擔子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夫妻,兩人複雜的心路變化。
一九六九年首演的《聚會上的舞蹈》早成為世界各地著名舞團經常公演的劇目,因它讓五男五女舞蹈演員在台上展現出因應音樂旋律翩躚起舞時流露的個人特質。舞伴間互相誘發的姿態情緒和應效果,充分顯示了舞者們扎實全面的舞技與相配合的默契。與此同時,表演者與觀眾陶醉在現場鋼琴伴奏的蕭邦馬祖卡舞曲、華爾茲舞曲、練習曲、詼諧曲及夜曲的優美旋律中。
《聚會上的舞蹈》各段獨舞、雙人舞、組舞及群舞雖不含情節,沒有設定角色,但舞者們身穿不同的顏色舞衣,表演妙曼動人、閒逸和諧、浪漫、佻皮……等多種情調的舞蹈,實教人為之傾倒。
有關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三月份演出節目詳情,可瀏覽官方網頁:www.operadeparis.fr/en/calendrier/2012-03)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古典芭蕾舞的搖籃。」專門研究法國芭蕾學派的權威作家艾弗.格斯特(Ivor Guest)曾在他撰寫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發展歷程的專書《The Paris Opera Ballet》中,檢視了該團三百多年來源遠流長的歷史。
格斯特扼要述說了舞團秉承源自一六六一年法皇路易十四創辦的皇家舞蹈學院(l' Acad?mie royale de la Danse)、一六六九年建立的皇家音樂學院(Acad?mie royale de Musique)及其附屬舞蹈學校訂定的訓練體系;列舉歷代舞團傑出舞蹈家的成就與貢獻;又綜論了舞團搬演不同年代編舞家風格各異的代表性劇目。
事實上,往昔的皇家音樂學院正是今日巴黎歌劇院(Op?ra National de Paris)的前身;昔日的皇家舞蹈學院及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已演變成現今享譽國際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Ecole de Danse),為舞團培訓別具素養的舞蹈員。時至今日,芭蕾動作的術語仍採用法文,是世界通用的舞蹈語言。此外,法皇路易十四宮廷舞步常用的「腳的五種位置」不單沿用至今,更是每個芭蕾學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姿態。
《舞姬》重現雷里耶夫藝術精神
聞名不如見面,若三月份去一趟巴黎的話,便能親身體驗這支擁有一百五十多名舞蹈演員(當中包括十六位台柱明星和十六名首席舞蹈家)的殿堂級舞隊,在不同場地,同期間演繹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 1938-1993)版本的三幕舞劇《舞姬》(La Bayad?re)、當代備受推崇的瑞典編舞家麥斯.艾克(Mats Ek 1945-)編排的獨幕舞作《居所》(Appartement)及美國編舞家謝朗.羅賓斯(Jerome Robbins 1918-1998)最受頌讚的作品之一《聚會上的舞蹈》(Dances at a Gathering)三齣古今經典劇目。
三月七日至二十八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將在可容納二千七百名觀眾、一九八九年七月方落成啟用的巴仕迪歌劇院(Op?ra Bastille)公演共十場《舞姬》,並由巴黎歌劇院交響樂團作現場伴奏。
《舞姬》原為移居俄羅斯的法裔編舞家佩蒂巴(Marius Petipa)一八七七年編排的四幕長篇舞劇,當年在聖彼得堡首演即好評如潮。然而因種種政治原因,西方觀眾直至一九六一年基洛夫芭蕾舞團(即現今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到倫敦及巴黎巡迴演出,才頭一回欣賞了該劇第三幕的表演。
那年,飛躍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舞台,扮演男主角蘇拉(Solar)將軍的正是年僅二十三歲的雷里耶夫,他出類拔萃的舞技,魅力非凡的台風,即時擦亮了觀眾的眼睛。同場演出的三十二位群舞女演員表演的「暗黑國度」(The Kingdom of the Shades)舞姿齊整同步,氣氛鬼魅,卻不失優雅飄逸,攝人心神,令觀眾擊節讚賞。
基洛夫舞團離開巴黎時雷里耶夫決定尋求政治庇護,投奔自由。一九八三年至八九年,他出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期間把自己在俄羅斯習舞和演出的寶貴經驗,傳授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員,並積極地給舞團監製排演其個人版本的《唐.吉訶德》、《雷蒙達》、《睡美人》等古典劇目,並創作改編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及《仙履奇緣》等多部長篇舞劇。
雷里耶夫後因患病,健康轉差,卻堅持完成心願,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排演《舞姬》全劇。他本打算復排佩蒂巴整齣舞劇的四幕製作,惟其衰弱的身軀與舞台技術的困難令雷里耶夫最終放棄排演第四幕震撼悲壯的場面。話說舞孃妮姬亞(Nikiya)因慘被印度王爺的女兒甘莎蒂(Gamzatti)謀害,搶奪其愛人蘇拉。她死後陰魂再現,為了報復,施法摧毀整座廟宇,烈火和斷樑活埋了正在舉行婚禮的蘇拉、甘莎蒂及眾人。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現今唯一繼承了雷里耶夫三幕版本《舞姬》作為保留劇目的舞團,舞劇以蘇拉在暗黑國度的鬼域裡再次跟妮姬亞相遇,兩人表演多段浪漫淒美的雙人舞、獨舞變奏後,因人鬼殊途,只得含恨永別,全劇以此作結束。一九九二年十月舞團首次公演此劇,翌年一月雷里耶夫撒手塵寰。
「只要我的芭蕾舞劇繼續上演,我的精神將長存於世……」雷里耶夫在生時揚言道。他的《舞姬》想必可讓大家切實地感受到其畢生追求的藝術理想。
《居所》刻畫現代人處境
另一邊廂,在具有一百三十七年歷史,擁有一千九百個座位,別具古典宮廷建築特色的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舞台上,舞團將於三月十三日至三十一日搬演共十三場麥斯.艾克的《居所》和羅賓斯的《聚會上的舞蹈》兩個短篇劇目。
《居所》乃艾克二○○○年特別給舞團編創的劇目,選取人們平日所處的各個不同空間為題材,探索人與周遭熟悉的事物、與夥伴或旁人的接觸,形象化地揭示出日常生活裡多個人物諸種細膩感人的情思和關係。全舞共分十一個段落,編導採用了跨界別的表現手法,糅合古典芭蕾舞、現代舞、日常姿態動作,刻畫現代人的處境。
此舞的配樂由瑞典搖滾樂隊Fleshquartet現場演奏。樂隊成員的表達力強勁,他們伴隨不同舞段演奏的樂韻,熟練地融合古典音樂、爵士樂、重搖滾樂、說唱(rap)、嘻哈(hip hop)及流行曲的元素和特質。
《居所》一段中「吸塵機進行曲」呈現了一眾憤慨激昂的女舞者手執吸塵機揮舞的場景,尤其風趣幽默,別具原創性。另一段在廚房內跳的雙人舞,則展示被煩瑣勞累家務及生活擔子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夫妻,兩人複雜的心路變化。
一九六九年首演的《聚會上的舞蹈》早成為世界各地著名舞團經常公演的劇目,因它讓五男五女舞蹈演員在台上展現出因應音樂旋律翩躚起舞時流露的個人特質。舞伴間互相誘發的姿態情緒和應效果,充分顯示了舞者們扎實全面的舞技與相配合的默契。與此同時,表演者與觀眾陶醉在現場鋼琴伴奏的蕭邦馬祖卡舞曲、華爾茲舞曲、練習曲、詼諧曲及夜曲的優美旋律中。
《聚會上的舞蹈》各段獨舞、雙人舞、組舞及群舞雖不含情節,沒有設定角色,但舞者們身穿不同的顏色舞衣,表演妙曼動人、閒逸和諧、浪漫、佻皮……等多種情調的舞蹈,實教人為之傾倒。
有關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三月份演出節目詳情,可瀏覽官方網頁:www.operadeparis.fr/en/calendrier/201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