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屈原詩歌意境重現本港舞台 雲門舞集八月演《九歌》



原刊香港:《大公報》2012年6月20日 B19
 
【本報訊】台灣編舞家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重臨香江,於八月在港演出經典舞劇《九歌》。

相片屈原的《九歌》涉及古人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等內容,不少學者認為它是美化楚地歌舞祭典的詩歌。舞劇《九歌》以屈原的詩篇展開想像的空間,以舞蹈的形式呈現了絢麗多彩的劇場祭祀場景。劇中古代祭典重現於當代的舞台,並作了創新與發揮。

古今交錯的場面,優美的亞洲音樂和妙漫的舞姿交融,賦予屈原詩作新的時代詮釋。該劇一九九三年首演以來,已成為「雲門舞集」最受歡迎的保留舞碼之一。

林懷民多年前已心儀《九歌》,有意將它改編為舞劇,但卻找不到編創舞作的切入點。一九八六年,他首次到印尼峇里島旅遊,當地的民俗令他大受啟發:雞蛋花無聲飄落在荷花池畔,島民晨昏祭拜;收穫時,村民一面割稻,一面歌唱,讚頌稻米女神懷孕足月生產;頭頂祭品前往寺廟朝拜的隊伍無日無之。在甘美朗的音樂聲中,祭司啟動儀式,附身的女童合眼起舞,戴着面具的乩童狂奔吼叫,熊熊火把映亮舞者衣飾上的金紋。在峇里島,林懷民找到了編舞靈感。

隨後,林懷民又遊歷了東南亞的許多地方和內地,創作舞劇《九歌》的音樂是他旅行的目的:從台灣鄒族的《迎神曲》到《送神曲》,還有來自印度、印尼、日本以及西藏的傳統音樂和當代打擊樂的起伏流轉,打破了觀眾時空想像的界限。他從賀蘭山脈初民岩畫圖像,找到巫覡扮神面具的原型。劇中他讓一個身穿西裝,頭戴呢帽,手提皮箱的現代旅人從恍似古代祭典的舞蹈場景中走過,一步步將觀眾引領到詩歌《九歌》的意境裡。

華裔舞台設計師李名覺從林懷民強調的楚地水澤繁花的意象出發,引用畫家林玉山畫作《蓮池》,創作了荷葉荷花滿天的景象,劇院音樂池化為水汪汪的池塘,田田荷葉托出粉色荷花,絢麗奪目。

「雲門舞集」舞劇《九歌》將於八月二日至四日晚上八時十五分及八月五日下午三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節目查詢可電二二六八七三二三,或瀏覽網頁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dance/000003df.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