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劉玉華:簡樸舞步結合古典美樂 澳門觀馬克.莫里斯舞蹈團演出

原刊香港:《大公報》2012年6月26日 B16

美國馬克. 莫里斯舞蹈團(Mark MorrisDance Group)的演出,最教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眾舞蹈員雖樣貌體型平凡,他們舞動起來卻極為靈敏從容,姿態動律流暢精確,且時刻展現出跟共舞夥伴相互間密切的交流。即使舞台上沒有開展故事情節,也沒有出現特定的人物角色,大家眼看舞者們簡樸踏實的舞步,結合了美妙的古典樂韻,即場便能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情懷與非常人性化的親切感。

為澳門藝術節閉幕演出

作為第二十三屆澳門藝術節的閉幕演出,舞團推出三段由馬克.莫里斯編排的作品:上半場演出分別以莫扎特《F 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協奏曲K413》、《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K375a)》作配樂的《十一》(Eleven)及《二重奏》(Double);下半場的《大二重奏》(Grand Duo)則選用美國作曲家盧.哈里森(Lou Harrison 1917-2003)的同名樂曲作配樂。隸屬舞團的合奏隊(Mark MorrisDance Group Music Ensemble)更為舞蹈演出作現場伴奏。

《十一》和《二重奏》原是馬克.莫里斯二○○六年編排的組舞《莫扎特之舞》(Mozart Dances)裡第一及第二部分的劇目,前者分為「快板」、「稍緩板」、「小步舞曲速度」;後者同樣以樂章作分段標題,包括了「活潑的快板」、「行板」、「極快板」。編舞家安排女舞者們表演《十一》,男舞者們則演出《二重奏》,直至「極快板」一段時,男女舞蹈員方一起出場共舞。

壓軸的《大二重奏》是馬克.莫里斯一九九三年的作品,十多位男女舞者以變化多樣的群舞組合隊型,隨着樂韻節奏的變換,以肢體動律展現不同的氣氛情調。全舞共有四個章節: 「前奏曲」、「Stampede 舞曲」、「圓舞曲」及「波卡舞曲」。

綜觀六月二日的整晚演出,不難察覺馬克.莫里斯善於運用多種類的「主題舞姿」,譬如說,舞者把雙手橫向平放胸前或兩手同放頸背後;一手往前上方伸展,緊接着雙手從腰旁往外推,並同時朝對角的斜線,接連用半蹲的滑行舞步變換身體方向,移動前進;張開兩手,擺動放鬆的頭部作軸心以帶動整個軀體旋轉,橫越舞台……等複變的姿態,塑造了連串層出不窮的流動意象。

舞姿塑造連串流動意象

調動舞者人數組合時,不論是三三兩兩以不規則的數目穿插地在各個段落裡出場落場,又或是編配舞者演出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組舞;人數由少變多,再由眾人漸變成只剩下一人在台上,均凸顯了馬克.莫里斯獨到的多層次動律場景與其對選用樂曲敏銳的洞察力。

至今仍清楚記得馬克.莫里斯多年前率領舞團訪港演出接受訪問,談及他特別鍾愛大夥兒圍成圓圈兒共舞的群舞場面。他說: 「這樣的話……你能看到每一個跟你共舞的人。所有人手拉手連繫在一塊遂構成了一種群體的組織(a communal organization)。……跳舞最重要的是舞者之間,彼此一起舞動(dancing with each other)。」是晚的表演,又一次展現了編舞家運用團團轉的編排手法,是何等的精妙悅目。

舞者們相互牽動,齊起舞同凝聚群體的能量,繼而喚發教觀眾興奮雀躍的感覺,在演出《二重奏》的「行板」、「極快板」及《大二重奏》的「波卡舞曲」時最為顯著。

舞者展現萬花筒圖案

尤其是《二重奏》的「極快板」,馬克.莫里斯不但編織了儼如萬花筒般瞬間變換出千姿百態的圈圈圖案,他更靈活機智地運用眾舞者或蹲、或坐、或躺臥、或側臥、甚或在地上翻滾……等姿態不同高度,營造各種複合層次的團團轉大圓圈隊型。

眾舞蹈員自始至終沒有刻意展現任何慣見的學院派,規範化舞蹈姿勢。他們手舞足蹈,跺腳奔跑,拍打自己的軀體,靈活地隨樂韻搖擺的姿態動律,實在使人看得倍感愜意。他們自然流露的那股舞動魅力,跟觀看能輕易地把腿抬到耳朵旁邊的高度、半腳尖單腿轉能轉出七八個或更多數目的圈兒、騰跳空中轉身接繞台大劈叉跳的芭蕾舞演員的高難度舞技所誘發的刺激感覺,截然不同。

「我憎厭機械化的東西。我鍾愛讓舞者們看上去像普通人那樣,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人嘛!……儘管我喜愛古典芭蕾的表演,卻受不了故意賣弄技藝的舞蹈。……我們綵排的目的自然是給大家表演。關鍵是舞蹈員起舞時不撒謊,不裝模作樣。我樂意看見的舞蹈表演正是──瞧,這裡有一群人在起舞,他們就是舞者(They are dancers)。他們比那些外表看起來像舞者的人要棒得多!那些腿長得很修長,身體天賦條件優越,體形瘦削的人,可能是糟糕透極的舞蹈員呢!」馬克.莫里斯當年說的這番話,正好說明了他的創作理念和其舞團團員的特質。

值得一讚的還有為舞團作現場伴奏的合奏隊。幾位鋼琴師、小提琴師、大提琴師即場演奏莫扎特和盧.哈里森的樂曲,娓娓動聽。馬克.莫里斯長久以來堅持用現場音樂伴隨其舞蹈團的演出,委實難得。現代舞配合現場樂隊伴奏的演出,乃馬克.莫里斯舞蹈團的特色之一。

然而,翻看場刊,卻發覺這台表演的節目中文名稱為《芭蕾.莫扎特》,英文則用《Mozart Dances》實有商榷之處。首先,三個選演的劇目全是現代舞;若觀眾看了中文名稱,誤以為舞團表演芭蕾舞,是晚卻連一個擬似芭蕾的動作也沒看到,想必大失所望。再者,用莫扎特樂曲編舞的《莫扎特之舞》全套共三節,但今次舞團實際上只演出開頭的兩節,原本以為會欣賞到整套《莫扎特之舞》的舞迷,同樣感到迷惑。下半場選用美國作曲家的樂目作配樂,布景燈光,氣氛情調跟上半場相異,但場刊卻連作曲家的簡介文字也欠奉,令臨場觀眾無法即時知曉哈里森的背景和風格。

劉玉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