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紅色芭蕾、美麗的影子

原刊香港:《頭條日報》2011年10月26日 p.10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上星期訪港,愛芭蕾的小妹當然不會錯過。今次舞團共呈獻三套節目,《天鵝湖》、集中外精選舞段的《舞躍中西》及《紅色娘子軍》。

  舞團秉承了前蘇聯傳授的教育流派,甚具俄羅斯舞者的影子,身形高挑修長,線條流麗,技巧當然是毋庸置疑,儼如一隊整軍經武的軍隊,難怪單張也以「史上最整齊的《天鵝湖》」作宣傳。

  舞團享負盛名,除了西方芭蕾經典,亦開發多套具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劇,如《梁祝》、《林黛玉》、《黃河》等等。小妹年前曾看過《大紅燈籠高高掛》,沒有西方的芭蕾舞裙,穿上紅色長衫與足尖鞋反顯得舞者更加修長漂亮,群舞者提着燈籠一字排開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也令西方觀眾刮目相看,比張藝謀的電影更好看。

  看「中芭」,當然要看他們自一九六四年首演以來歷久不衰的《紅色娘子軍》。故事講述民女瓊花不堪忍受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殘酷壓迫,決心逃走,後來遇上紅軍領袖洪常青,成為娘子軍戰士的故事。芭蕾舞中多是愛情故事,甚少有講述國仇家恨的,好像與靜若處子的芭蕾舞伶形象不配,但原來芭蕾也可呈現威風的一面。舞者穿上軍服個個英姿勃勃,舞步亦以大動作的跳躍為主,當中亦加入一些中國舞元素,例如倒踢紫金冠這些招牌動作,但舞蹈員都輕鬆完成,絲毫不露疲態。整個兩小時多的舞劇氣氛緊張,當中的戰鬥火併場面雖然明知是假的,但每位舞蹈員都入型入格,提起步槍氣宇軒昂,令觀眾都投入其中。

  美國曾有示威反對「中芭」訪美演出這套政治色彩濃烈的舞劇,雖然對文革甚有影響力的樣板戲已成歷史,但《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還是不斷上演,其故事亦改篇成電影及電視劇,流傳至今。

Amanda Mok

原刊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10月26日 E9

幸好終於看了中芭的《天鵝湖》。我一向對亞洲人跳古典芭蕾存有偏見,只要見到日本或者中國土產舞蹈員,頭笠啞金色波浪狀假髮,臉上化個粗眉大眼高鼻厚唇的「洋裝」,以為在台上踮着腳可以混水摸魚冒充鬼佬鬼婆,通體汗毛都會馬上站班,舞藝不論如何超群脫俗,也沒能耐靜心欣賞。那些五十年代蘇聯老大哥傳授的經典,從歷史角度研究不失珍貴,但我不過是一名普通觀眾,進劇場但求眼睛吃吃冰淇淋靈魂坐坐沙發椅,完全不抱做學問野心。中芭跳《紅色娘子軍》不可不看,其餘就免了吧?

首晚「舞躍中西」大會串,曬冷前先映歌功頌德紀錄片,黨和關懷人民藝術家的領導人如常被供奉為再生父母,訪華的三流編舞者一概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恨不得假裝煙癮發作悄悄離場,苦於前後左右塞滿全神貫注的紳士淑女,毅然打斷他們的雅興天地不容。周身唔聚財的時刻,銀幕忽然出現似曾相識的舞孃,正在把手指導白鳥的正確姿態。哎呀,瑪嘉露娃!久不聞音訊的她,在加州相夫育子難道悶壞了,無懼山長水遠跑到北京收徒弟?中場休息翻閱節目表,負責重新編排《天鵝湖》的竟然是「瑪卡洛娃」,這就非看不可了。你可能不知道,舞蹈這門細藝十分脆弱,編舞者一旦歸西,作品的承傳便危危乎,許多時候要靠曾經參與的舞者傾囊相授,新一代才不至於迷失方向。瑪女士雖然不是佩蒂巴嫡傳,卻公認是她那代最佳天鵝演繹者,親自出馬延續舞作生命,至少女主角的舉手投足會有美麗的影子。

邁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