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伍家嶸:港芭海外本土競生輝

原刊香港:《信報》2012年9月21日 C5


香港芭蕾舞團7 月到北美巡迴演出,大獲好評,可算凱旋榮歸。該團出訪美國和加拿大多個城市,共演出十二場。他們在麻省展開巡迴演出,更參演了著名的雅各之枕舞蹈節。他們這次北美之旅帶去了一個雜錦舞目,其中包括了該團近二十年來最出色的首演作品,由加拿大編舞家彼得奎安斯所編的《明亮》。陳建生所編的《黑》也在其中。北美的評論反應甚佳,而觀眾更給予起立鼓掌讚賞。

港芭更將乘勝追擊,在9月底帶同《明亮》出席紐約的秋季舞蹈節。港芭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着實令本地舞迷興奮。舞團更有計劃遠征歐洲和其他地方,開拓國際版圖。回望本土,舞團在新的2012/13 年舞季亦展示了較以往多元多姿的舞碼。然而該團極為成功的兩年一度國際巨星滙演明年不能再度舉辦,卻有點可惜。

不過,舞團今年多了許多外來生力軍,我們期待他們會為港芭帶來新氣象。更令人欣然的是,吳菲菲終於升級成為首席舞蹈員。不過,有一名早已能獨當一面的男舞蹈員卻未有升級,似乎有點不公平。

群舞編製超水準

載譽歸來,港芭在9月初再度上演2004年美國編舞家大衛艾倫為該團編製的《仙履奇緣》。這個稍有刪節的版本原為港芭當時的人力物力度身訂製,雖然算不得傑作,卻仍然可觀。卡索列的服裝和布景設計甚有品味,而群舞的編製可說是水準以上。不過,第一幕的經典四季仙子娛賓舞卻乏善足陳。猶幸艾倫在全劇靈魂所在的兩場雙人舞上顯出功架,浪漫感人,而高舉的動作更營造了蕩氣迴腸的氣氛。

不過這刪節版本有些地方實不該刪去,如灰姑娘父親的角色。該刪減的應是第三幕王子浪迹天涯找尋灰姑娘的三場民族舞。這幾場舞對劇情推演毫無關係。艾斯頓爵士替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所編製的《仙履奇緣》就刪了這幾場舞,而他的版本至今仍是典範。

我看的首場演出是金瑤擔剛演出灰姑娘。她毫無疑問是香港現時最優秀的芭蕾舞星。她在第一幕的掃帚舞活潑可人,而在第二幕的舞會雙人舞是那麼的柔情似水。她的獨舞旋轉無懈可擊,而在第三幕她回味舞會情景的獨舞同樣感人。而且她今次換上了新拍檔,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她的往常拍檔張堯不幸受傷,而另一老拍檔黃震則已離開了港芭到南韓發展。

古思宇王子氣派

今次出演王子的是舞團的烏克蘭籍領舞員古思宇。他一派王子氣度,是舞團最出色的男古典芭蕾舞員。他早該是首席舞蹈員,但現今連獨舞員也輪不上,我實在摸不着頭腦。這可能關乎辦公室政治,而這是舞團也不能幸免的了。他跟金瑤的兩場雙人舞緊密合拍,而第二幕的那場雙人舞真令人如癡如醉。他的獨舞表現同樣出色。舞團該讓他跟金瑤多作拍檔演出。

在配角方面,張思園的冬日仙子很搶鏡,而沈杰的小丑同樣突出。其實,我認為港芭該安排《仙履奇緣》作聖誕應節演出,那就用不着每年都是《胡桃夾子》!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就是這個梅花間竹的安排。港芭今年還花錢製作全新的《胡桃夾子》以應聖誕檔期。他們大可以《仙履奇緣》上陣,省回開支。

《睡美人》賞心悅目

每年夏季,王仁曼芭蕾舞學校都有《明日之星》大型滙演。今年學校選演《睡美人》舞劇,而學生的演出水準一貫的賞心悅目。今年更錦上添花,有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兩名獨舞員Alexei Popov 和Yulia Tikka 演出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露台雙人舞。他們才華橫溢,演出着實超群。另外,為母校增光的學校舊生林雋永也演出了一節Harlequinade 。他現已入讀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

伍家嶸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洛楓:人神的臉譜:雲門《九歌》的酷兒情色與政治隱寓

 原刊香港:《Art Plus》2012年9月


沒有香草美人的浪漫或忠君愛國的苦吟,只有人神激昂的交媾、情慾人間的跌宕,台灣雲門舞集的《九歌》充滿異色的景觀與感官。首演於一九九三年,《九歌》是林懷民十年生聚的心血,靈感源於屈原的詩歌及帶有神話色彩的楚文化,但嬌嬈的舞姿和陽性的符號,卻讓我想起了林懷民書寫俄國前衛芭蕾舞者尼金斯基(Nijinsky)的話語:「那是一種驚艷。脖子粗壯,小腿粗壯,個頭很小……尼金斯基有許多變貌。玫瑰花魂純然是中性,甚至是女性的嬌嫩。午後的牧神則全然是一隻充滿情慾的獸,當他蹲踞,大腿、股間的肌肉勃發著強烈的性的氣息。」這是一種酷兒觀照的置換,林懷民從尼金斯基的照片看見了性別流動的遼闊形貌,我也從《九歌》的聲色看見了林懷民二重或多重性別的自我游離與寄身,譬如說,舞者接近裸身的肉體橫陳、籐枝起起落落鞭動SM的情味、太陽和月亮各自陰陽異變的組合等等,無不「勃發著強烈的性的氣息」;歷來評述《九歌》的文獻大多圍繞國族身份、台灣意識、跨文化形態等議題,這一趟我從酷兒的情色角度出發,看滿台荷花、月影、面具、油燈、白緞、紅衣如何建構男男、女女的情慾爭持。

舞蹈論者Judith Lynne Hanna在她的《舞蹈、性與性別》(Dance、Sex and Gender)一書中指出,舞蹈與情慾結合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宗教祭祀,藉著挑逗的舞步將人與神、靈與慾、天與地貫串起來,達至合一的境界,宣揚超自然的力量,觀者神遊其中,便能架起情色的想像(erotic fantasy),體驗性與靈的洗滌。雲門的《九歌》也是這樣,以「人神」交媾、溝通隱喻人間的繁衍、生死、離亂、歷劫、救贖與再生;根據林懷民的自述,這個作品是他三十九至四十六歲這段中年歲月的告白,既有感於八十年代中期的政治變動,如台灣解嚴、中國開放改革、海峽兩岸恢復交流,也源於雲門因財務危機而暫停、他個人遊歷於印尼、印度、中國大陸的體驗和靈感吸收。基於這些背景,《九歌》的跨文化風格如西藏喇嘛梵唱、卑南族古調、瓜哇宮庭舞、日本雅樂、印度笛樂、中國武術與平劇身段等,不但彰顯了林懷民揉合藝術高度凝練的才華,同時也寄寓了隱約而婉約的性別意識和政治思慮——從首幕「迎神」開始,這個舞作便拉開了非常情色、甚至肉慾的畫面,舞者猶如裸身的體態,動作極富挑逗之能事,無論是繾綣恣情、充滿男女交合體位的雙人舞,還是男女或男男東拉西扯彼此混戰的群舞,都在在浮映天地初開、人類繁殖的競發;林懷民以「女巫」代表大地之母,既包含孕育又在結尾時化身救贖,而君臨天下的「東君」卻以太陽的造像散射男性的剛健,發揚開天闢地的力量。這種陰陽二致或兩極及其異色的變奏,更是下面章節延綿的鋪演:「司命」一場以兩個男舞者分別飾演大小司命,主宰生死、操控自由,眾舞者躺在地下手腳彎曲向上抽搐如初生嬰兒,生命與慾望皆身不由己,兩個男司命的即興接觸不斷翻出「男男」相偎的權力與色相;到了「湘夫人」一場,那份臨水自照的傷憐、輕撫髮髻的顧盼卻是陰柔的典範,白色長紗蕩漾河水和春情,林懷民為湘夫人賦予瓜哇的宮廷舞步,著重頭、肩、手臂和手腕之間婉轉流麗的線條,營造典雅、莊重的氣派,但寂寞的芳心始終懸浮如月,直至紅衣女巫出現,替她脫下面具,二人前後貼身共舞,化衍另一重女女的情色遐想;然而,這種婉孌的女色接下來卻變成了反向的逆轉,駕在雲端遨遊四面八方、呼風喚雨的「雲中君」是陽剛的化身,林懷民讓他一直被托舉半空而未曾著地,舞步的移動祗來回於托舉者二人的肩膊和背部,高度考驗舞者下盤的功夫,而那些腰腹的收放、大腿的屈摺或延伸、肩臂的張揚或抱合,皆呈示了肢體凝定的難度與極美的肌肉線條,仿如希臘雕塑的男性雄風。可以說,林懷民借遠方神祇托身寄寓個人的性別意念,戴上面具仿若角色扮演,東君、湘夫人、雲中君,甚至紅衣女巫,套用法國小說家福樓拜(Flaubert)的句式,都是編舞人的化身或替身,為自身以隱身的方法演一場多元性別流動的盛宴!

「國殤」與「禮魂」是《九歌》政治寓意最濃烈的篇章,借用幽暗的燈光、舞者束手被縛的神情、旁白唸出「文天祥、秋瑾、莫那魯道」等烈士的名字,批判了戰爭的禍害、忠義志士流血犧牲的無辜和無奈,火車擦過路軌的轟隆轟隆帶出歷史永劫回歸的聲效,仿如「槍聲」的敲擊樂、年青舞者一個一個的應起倒下,使人想起了「六四」的情景,猶自觸目驚心;及至倒下的舞者重新站起,轟立如無名英雄的墓碑,數百盞油燈點成迤邐的星河,死亡便被渡引往再生或永生,那是一種通過藝術的救贖,既指向整個中國的長河歷史,也環照人類普世的生存處境;至此,《九歌》哀悼或祭祀的不再是遠古的神,而是現世的人。

洛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