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香港:「a.m.post 世界文化藝術節2011──游藝亞洲」導賞專刊,藝術地圖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9月。
表演者凝神貫注,心神合一,慢動,隨心游移,以肢體代替對白,以神態代表心靈。眼前不再是一個舞台,而是一個莊嚴的聖殿。觀者仰望表演者,隨著肅穆的氣氛而調節呼吸的節奏。與其說觀者是信徒,不如說他們跟表演者同樣懷著一種信仰——透過這場「儀式」洗滌心靈——這就是儀式劇場,突破舞台框架,撇除程式演技,只依循心之所向,將心靈淨化。
不少表演藝術的始源,都跟宗教和祭祀儀式有關。戲劇的始祖古希臘戲劇,就是源自對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讚頌詩,後來這種歌頌神祈的方式,演變成包含頌唱和敘事的宗教表演;日本能劇集歌、舞、演,也是源自神道的宗教儀式,在神社中演出;中國最原始的戲曲儺戲和巫戲,是由驅逐邪魔和祭祀神巫的儀式演變而來。流傳至今的神功戲,也是一種酬神的表演,以娛神娛人。
儀式劇場其實不過是回歸劇場的原形,所不同的是表演者心目中的神,是精神的「神」。表演者透過劇場形式,對精神信仰進行膜拜,他們的排練,是作為一種個人的內心修行,多於完成一場演出。他們先觀察身邊的事物,探討各種議題,如人性、生命、大自然等,而最終以一個命題出發,透過身體美學、記憶、閱歷,得到更多啟發。他們以個人的詮釋,將感受和領悟表現在劇場之內,與觀者分享,冀達互相呼應的效果。因此,表現者會隨著時間挪移身體,或走或頓,或急或緩,表達出思潮上的起伏與情感上的變化,或喃喃自語,發出非人類語系的音節,意圖發出潛伏在體內的心聲,接收外界以至內心的回音。
近年,儀式劇場逐漸在華語地區成為一種新興的表現形式,他們的思路,每每與中國道家和儒家的哲學思想相近。中國思想主張潛修默改,養生修行,而儀式劇場在此本質上亦有著互相契合的地方,難怪儀式劇場逐漸佔據著華人表演藝術區的一個重要席位。我們不妨抽身離開傳統的觀眾座位,為儀式劇場劃破一道感官之窗,回應一下自己身體與心中的訴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