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香港:《大公報》2012年2月11日 B11
【本報訊】記者洪捷報道:當你正在考慮是否信任一個人之時,對方也可能正在考慮同一問題,信任是一種感覺,亦是一種學問。藝術家與行政人員建立互信,彼此便是合作夥伴,而非對立,昨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影院舉行的「文化領袖論壇─創建互信」,邀請文化界領袖分享經驗,暢談互信基礎。
建設西九需要互信
香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蔡寬量致辭時問道: 「我有值得相信的臉孔嗎?」令剛進場的觀眾在他的幽默提問中發出醒神的微笑。他認為領袖不是一個職位、名片、職銜,而是你的選擇。有了信任,就算很高榮譽與地位,也會真誠待人;遇上令人恐懼的情緒化指揮家,也能相信其音樂上的高度水平而作出適當協調;當面對官僚政治,也會避免變成不夠油的機器,有限的運行只能獲得很少成果。有了信任,文化機構的觀眾、贊助者也會相信其價值。
英國著名的「Clore 領袖培訓計劃」主席John Tusa,在論壇上引述了中國哲人老子的說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名言「It isbetter to suffer wrong than to do it,and happier to be sometimes cheatedthan not to trust」(受害好過做錯事,有時被騙比不相信更開心些),去講出信任的好處。他認為在急速轉變的世局中,新的國際及地緣關係裡,經濟中心的移動過程,又或者正在建設的西九文化區,都很需要人們的互信,去達到良好的成果。他覺得值得信任、具責任感與願意相信都是很重要的成功元素,許多機構的失敗都因行政總裁與員工互不信任,造成災難性結果。
信任與否公眾評價
John Tusa 在論壇上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MichaelLynch)對話,連納智對官僚系統並不恐懼,原來,他的父親就是任職官場,與官員們溝通對他而言不是問題。他發覺在香港,人們有理想,但挑戰在於要清楚了解到將(西九)董事會、政府、藝團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溝通合作網絡,他便能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工作就會較易進行。「過去我在澳洲也見過一些撥出藝術資源的部門,花很長時間去研究將錢撥給誰。但我採取的方法是,藝團給我一個三年計劃,我把資金撥給對方,就讓他們自行去發展,然後給公眾去評價是否值得信任。我不會說,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限制對方。」
連納智又認為,藝團與藝團之間,不要太在乎彼此的競爭,有時同行之間可成為好朋友,大家不要只想着你與我,而是共同可為香港的文化藝術,或者這個社會做些什麼,與競爭者一起向國際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 廖昭薰與獨立編舞家兼舞蹈家Fearghus O'Conchuir 對談,分享她作為文化官員的經歷。廖昭薰表示,政府文化人員主要是負責撥款,為藝術家提供機會、資源與服務,互信是與藝術家合作的基礎,但行政人員則要控制資金運作的平衡,令資源使用得更有效。她認為藝術行政人員對藝術亦要有一定認識,並且為了讓藝術家實踐創作,有時也要敢於冒險。
資源分配質量決定
Fearghus O'Conchuir 問,政府官員是怎樣決定分配資源的?廖昭薰笑言,如果以官方的口脗來答: 「那就是要公平公開透明,但事實上,未必有百分之一百的公平與公開,藝術不一定是做到公平的,因為總有主觀的成分。最重要的,還是以質量來決定。」
廖昭薰又回憶了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負責香港國際電影節工作的經驗,當時放映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的電影是一項冒險,但她經過多番努力,終於讓這些電影放映,並且獲得電影節同事的信任。
資深劇場導演鄧樹榮與紐卡素Northern Stage 行政總裁EricaWhyman 對話,由藝術家的角度去看信任。鄧樹榮認為,劇場工作者要讓藝術行政人員或觀眾理解其創作理念很不容易,因為他的有些作品是極簡形式,有些人以為是默劇,舞台上很黑暗,沒什麼東西看。「有時我會跟他們說,《憨豆先生》也是沒有對白。」鄧樹榮覺得好多人沒有問為何他要製作這些作品,藝術家對社會責任的表現,最好就是通過作品,把藝術家的智慧與觀眾分享。鄧樹榮認為對自己的目標與視野非常清晰,才能令合作的人繼續支持,去實踐自己的追求。
昨日的講者還包括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 「Clore 領袖培訓計劃」總監Sue Hoyle, 文化企業家John Newbigin, 顧問公司IdeasUnlimited 董事Dick Robertson,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上述論壇由英國文化協會與香港大學「文化領航學程」合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