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香港:《am730》2009年10月12日 P.26
在初秋裡來到紐約與朋友敘舊,有幸與長期駐紐約的知名華裔編舞家沈偉約了做訪問。一早來到沈偉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公寓裡,「要不要來杯咖啡?」沈偉親切的問了我跟隨行的攝影師。正當他忙碌著為我們準備咖啡之時,我提及曾在三年前看過《回》之一,「真的!現在的《回》之一已經跟三年前完全不同的版本了」沈偉說。
文:蔡冠伶 (藝術地圖特約作者)、圖:藝術地圖及康樂與文化事務署提供《回》之三部曲(Re- I, II, III) 是沈偉在過去這三、四年間,旅行過後歷經沉澱、轉換、傳承而產生出來的一個系列作品,藉由肢體與舞蹈的形式傳達出他在旅行中的觀察、感動和衝擊。我是在2006年美國舞蹈節 (American Dance Festival) 中觀賞《回》之一,當時即對沈偉這支充滿濃厚西藏色彩的作品有著相當的好奇與喜愛。依稀記得在演出過後不久,舞蹈節某一次的“學生呈現”(Student Showing) 中,《回》之一還特別被提出來討論,可見於當時沈偉的《回》已引起觀眾們相當大的注意與迴響。
《回》之一是沈偉旅行於西藏之後所產生的作品,我當時看到的版本,簡單的舞臺上僅僅四位舞者和由滿地的彩色碎紙片圍出來的圓圈符號,構成西藏Mandala(壇城)。舞者緩慢的動作,時而如從地面裡延伸出來的形體,時而如在空氣中飄浮的氣體,因而讓我產生出「似有形,似無形」的錯覺,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在當時似乎有股能量自壇城的中心不斷不斷地往外擴張,並蔓延到整個劇場裡。至今,我從未在任何一場演出中,能再得到如此相同的感受和震撼。
《回》之二與之三的靈感,則分別來自於沈偉在吳哥窟的感動,以及從中國的舊絲路到現今因快速崛起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
三個地方靈感之源
我問了沈偉為何選擇這三個地方作為《回》系列的創作靈感?沈偉表示說,這些地方除了個人的喜愛之外,還有著特殊的情感。身處在西方國家裡,他從一個遠的距離來看,這三個地方的共同性在於,人類的生活、行為和意識形態,都深深受到地方環境的地域性影響。大自然的地形變化、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對土地的那份強烈依賴性等,都令他在旅行中特別的感動,這些地方也因此形成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人的意識形態。這讓我想到在一次和朋友的對話中聊到,是甚麼原因讓身處在每個不同地區裡的人對時間的感覺和生活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我分享說:「我想是大自然吧,每個地方太陽和月亮出現與停留的時間不同,這樣的能量轉換,都在在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與作息」,「當然,還有像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你靠山就吃山,靠水就吃水」沈偉說。
中國,是《回》系列的靈感地之ㄧ,由於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演出,長駐紐約的沈偉回到了中國。同樣是離開自己的家鄉及文化,旅居瑞士的我,好奇的問了沈偉:「離開中國十幾年後,如今再回到中國,心中有甚麼樣的感觸?」,「這之間的相差是很大了」沈偉很快得說,「我覺得很陌生,像是另一個國家,因為中國這些年發展得非常非常快,雖然有些地方的建築或結構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會讓我想到以前,但是整體來講發展得很快,那種狀態滿特別的,不像西方,也不像過去的中國,所以說好像我了解,但實際上又不了解,這些因素對我來說衝擊是很大的,但同時因為我生活在西方,有了這對比,看西方也看得比較清楚。」他又接著說:「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去到其他許多國家,無論是到歐洲也好、中東也好,有了一個對比,都讓我看中國看得更清楚,知道中國是處在世界上一個甚麼樣的位置,也因為有了對比才可以看得出一個國家發展的狀態」。
這幾年,我自己也同樣四處旅行,在異地工作,透過一段距離,回頭去看台灣、台灣的文化及處境,還有看我自己,那種心情上似乎變得比較輕鬆、平靜和客觀,內心裡的阻礙變少,離自己也就更靠近一點,和現在身處的環境相較下來,再去看遠方的家鄉也看得更清晰些,如同沈偉說的「有了對比,回頭看也看的比較清楚」。
把新身觀感觀傳承舞者
幾年的旅行下來,沈偉是如何將這些深刻的感觸、感動和對改變所帶來的衝擊等,種種的各人體會傳承給舞者們?身為一位職業舞者的我,相當瞭解一個好的舞蹈作品除了表演者的肢體技巧外,創作者和表演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非常重要。我認為創作者如何將內心想表達、想述說的東西傳承給表演者,是足以構成一個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偉表示,他透過圖片、錄音、音樂及口述等所有旅行中蒐集來的資料,加上經過長時間的排練、肢體語言的傳達與觀念上的溝通,一點一滴的把他親身的觀察和感受傳承給舞者,除此之外舞者們也做了相當多的努力與功課,有些舞者甚至到吳哥窟與中國旅行,去親身感受當地的人民和文化。《回》之ㄧ的西藏,沈偉早已將它提煉到精神上的層次來傳承給舞者;《回》之二的吳哥窟,由於在表現形式上滲入了較多的視覺環境,因此他給舞者們很多感官上的刺激,讓他們聽很多的音樂、看很多的圖片及說了很多的故事,用他所感受到的方式來傳承給他們;相較於前兩者有著和地域性的緊密關聯,《回》之三的距離就沒那麼大,雖然述說的是關於東西方文化的意識型態,但由於在紐約的中國城裡,仍能感受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對於西方人來說也就不至於太陌生與遙遠。
《回》之三部曲除了對沈偉的舞者們是相當大的挑戰,對他自己來說亦是如此,他說:「創作《回》對我來說挑戰很大,收穫也很大。我這次用身體語言去表達和傳授我對這三個地方的文化、生態和意識形態的感覺,這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工作和經驗,透過肢體語言和舞蹈形式去傳達這種概念性議題,能夠把它呈現出來給觀眾,對我來說是一大突破,舞蹈本身也就變成我ㄧ個比較輕鬆的表達語彙,因為我的這些感受都是很難用文字去表達出來的,而這個經驗和過程讓我對舞蹈語言的使用上如同使用文字一樣,可能還比使用文字更有空間感與想像力。這樣的經驗對我的未來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三部曲的豐富色彩
訪談前我從沈偉舞團的網站上看到幾張《回》的劇照,透過這些視覺感非常強烈的照片,以及我對三年前《回》之一的印象,看得出《回》之三部曲在這幾年間的轉變,也許是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也許是因為時代的改變,或也許是沈偉這幾年的心境轉變。
我問了沈偉最後一個問題:「若要用顏色來形容,你會用哪些顏色來分別代表《回》之一、之二與之三?」,沈偉笑著告訴我,這是個很難的問題,他從未想過,但他還是邊思索的繼續回答:「《回》之一,可能說是白色和藍色。我覺得它比較接近像是天空、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東西,有空間感、空氣感,所以我就會想到這兩種顏色;《回》之二,它是一種混合的顏色,用一兩種顏色很難形容。之二作品本身就分為三段,服裝也換了三次,視覺的東西比較多,因為它探討很多東西,關於整個國家文化的歷史、人類、自然及人和自然的創造力,它有很陰暗、沉重和悲哀的一面,但也同時有很天真、很漂亮的一面,所以有比較豐富的色彩,任何顏色都有可能在裡頭;《回》之三,我會說就黑色和白色。相較於之二,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屬於意識形態的概念,所以我給了一個這樣反差性的顏色,之三本身就是一個狀態的呈現和傳達,在作品裡也就沒有所謂的答案或結果的」。
之所以問了沈偉這個顏色的問題,是因為在我心中,這三部曲都有著自己的色彩,《回》之一像是淡淡的紅色與白色;之二像是灰色與綠色;之三則是單純清透的白色。雖然之二與之三我尚未看過,但透過從網站上看到的照片,我腦海裡浮出對《回》系列這樣的色彩想像。
訪談結束後,我和沈偉倆在他家客廳裡那片偌大的窗戶前拍了張合照,窗戶外頭的景象看出去,一半是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另一半是曼哈頓西邊的哈德遜河。在我和攝影師離開前,沈偉說,從這望出去,紐約就在他眼前,好像他並不在紐約似的,而是在山上,所以他可以從一個遠的距離去看這個他所居住的城市。
沈偉1968 年出生於湖南,九歲開始學習中國戲曲。1984至 89 年為湖南湘劇團成員。1991年任內地首個現代舞團—廣東現代舞團的創始成員、舞者及編舞。1995 年沈偉獲得「尼可拉斯—路易斯舞蹈實驗室」設立的獎學金,移居紐約。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現代舞團「沈偉舞蹈藝術團」。他身兼編舞、總監、舞者、畫家及設計師等多重身份,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開幕表演的編舞工作,獲得包括 2007 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漢獎學金、紐約藝術基金會獎學金、美國舞蹈節賓.桑瑪獎學金。
文:蔡冠伶 (藝術地圖特約作者)、圖:藝術地圖及康樂與文化事務署提供《回》之三部曲(Re- I, II, III) 是沈偉在過去這三、四年間,旅行過後歷經沉澱、轉換、傳承而產生出來的一個系列作品,藉由肢體與舞蹈的形式傳達出他在旅行中的觀察、感動和衝擊。我是在2006年美國舞蹈節 (American Dance Festival) 中觀賞《回》之一,當時即對沈偉這支充滿濃厚西藏色彩的作品有著相當的好奇與喜愛。依稀記得在演出過後不久,舞蹈節某一次的“學生呈現”(Student Showing) 中,《回》之一還特別被提出來討論,可見於當時沈偉的《回》已引起觀眾們相當大的注意與迴響。
《回》之一是沈偉旅行於西藏之後所產生的作品,我當時看到的版本,簡單的舞臺上僅僅四位舞者和由滿地的彩色碎紙片圍出來的圓圈符號,構成西藏Mandala(壇城)。舞者緩慢的動作,時而如從地面裡延伸出來的形體,時而如在空氣中飄浮的氣體,因而讓我產生出「似有形,似無形」的錯覺,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在當時似乎有股能量自壇城的中心不斷不斷地往外擴張,並蔓延到整個劇場裡。至今,我從未在任何一場演出中,能再得到如此相同的感受和震撼。
《回》之二與之三的靈感,則分別來自於沈偉在吳哥窟的感動,以及從中國的舊絲路到現今因快速崛起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
三個地方靈感之源
我問了沈偉為何選擇這三個地方作為《回》系列的創作靈感?沈偉表示說,這些地方除了個人的喜愛之外,還有著特殊的情感。身處在西方國家裡,他從一個遠的距離來看,這三個地方的共同性在於,人類的生活、行為和意識形態,都深深受到地方環境的地域性影響。大自然的地形變化、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對土地的那份強烈依賴性等,都令他在旅行中特別的感動,這些地方也因此形成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人的意識形態。這讓我想到在一次和朋友的對話中聊到,是甚麼原因讓身處在每個不同地區裡的人對時間的感覺和生活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我分享說:「我想是大自然吧,每個地方太陽和月亮出現與停留的時間不同,這樣的能量轉換,都在在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與作息」,「當然,還有像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你靠山就吃山,靠水就吃水」沈偉說。
中國,是《回》系列的靈感地之ㄧ,由於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演出,長駐紐約的沈偉回到了中國。同樣是離開自己的家鄉及文化,旅居瑞士的我,好奇的問了沈偉:「離開中國十幾年後,如今再回到中國,心中有甚麼樣的感觸?」,「這之間的相差是很大了」沈偉很快得說,「我覺得很陌生,像是另一個國家,因為中國這些年發展得非常非常快,雖然有些地方的建築或結構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會讓我想到以前,但是整體來講發展得很快,那種狀態滿特別的,不像西方,也不像過去的中國,所以說好像我了解,但實際上又不了解,這些因素對我來說衝擊是很大的,但同時因為我生活在西方,有了這對比,看西方也看得比較清楚。」他又接著說:「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去到其他許多國家,無論是到歐洲也好、中東也好,有了一個對比,都讓我看中國看得更清楚,知道中國是處在世界上一個甚麼樣的位置,也因為有了對比才可以看得出一個國家發展的狀態」。
這幾年,我自己也同樣四處旅行,在異地工作,透過一段距離,回頭去看台灣、台灣的文化及處境,還有看我自己,那種心情上似乎變得比較輕鬆、平靜和客觀,內心裡的阻礙變少,離自己也就更靠近一點,和現在身處的環境相較下來,再去看遠方的家鄉也看得更清晰些,如同沈偉說的「有了對比,回頭看也看的比較清楚」。
把新身觀感觀傳承舞者
幾年的旅行下來,沈偉是如何將這些深刻的感觸、感動和對改變所帶來的衝擊等,種種的各人體會傳承給舞者們?身為一位職業舞者的我,相當瞭解一個好的舞蹈作品除了表演者的肢體技巧外,創作者和表演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非常重要。我認為創作者如何將內心想表達、想述說的東西傳承給表演者,是足以構成一個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偉表示,他透過圖片、錄音、音樂及口述等所有旅行中蒐集來的資料,加上經過長時間的排練、肢體語言的傳達與觀念上的溝通,一點一滴的把他親身的觀察和感受傳承給舞者,除此之外舞者們也做了相當多的努力與功課,有些舞者甚至到吳哥窟與中國旅行,去親身感受當地的人民和文化。《回》之ㄧ的西藏,沈偉早已將它提煉到精神上的層次來傳承給舞者;《回》之二的吳哥窟,由於在表現形式上滲入了較多的視覺環境,因此他給舞者們很多感官上的刺激,讓他們聽很多的音樂、看很多的圖片及說了很多的故事,用他所感受到的方式來傳承給他們;相較於前兩者有著和地域性的緊密關聯,《回》之三的距離就沒那麼大,雖然述說的是關於東西方文化的意識型態,但由於在紐約的中國城裡,仍能感受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對於西方人來說也就不至於太陌生與遙遠。
《回》之三部曲除了對沈偉的舞者們是相當大的挑戰,對他自己來說亦是如此,他說:「創作《回》對我來說挑戰很大,收穫也很大。我這次用身體語言去表達和傳授我對這三個地方的文化、生態和意識形態的感覺,這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工作和經驗,透過肢體語言和舞蹈形式去傳達這種概念性議題,能夠把它呈現出來給觀眾,對我來說是一大突破,舞蹈本身也就變成我ㄧ個比較輕鬆的表達語彙,因為我的這些感受都是很難用文字去表達出來的,而這個經驗和過程讓我對舞蹈語言的使用上如同使用文字一樣,可能還比使用文字更有空間感與想像力。這樣的經驗對我的未來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三部曲的豐富色彩
訪談前我從沈偉舞團的網站上看到幾張《回》的劇照,透過這些視覺感非常強烈的照片,以及我對三年前《回》之一的印象,看得出《回》之三部曲在這幾年間的轉變,也許是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也許是因為時代的改變,或也許是沈偉這幾年的心境轉變。
我問了沈偉最後一個問題:「若要用顏色來形容,你會用哪些顏色來分別代表《回》之一、之二與之三?」,沈偉笑著告訴我,這是個很難的問題,他從未想過,但他還是邊思索的繼續回答:「《回》之一,可能說是白色和藍色。我覺得它比較接近像是天空、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東西,有空間感、空氣感,所以我就會想到這兩種顏色;《回》之二,它是一種混合的顏色,用一兩種顏色很難形容。之二作品本身就分為三段,服裝也換了三次,視覺的東西比較多,因為它探討很多東西,關於整個國家文化的歷史、人類、自然及人和自然的創造力,它有很陰暗、沉重和悲哀的一面,但也同時有很天真、很漂亮的一面,所以有比較豐富的色彩,任何顏色都有可能在裡頭;《回》之三,我會說就黑色和白色。相較於之二,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屬於意識形態的概念,所以我給了一個這樣反差性的顏色,之三本身就是一個狀態的呈現和傳達,在作品裡也就沒有所謂的答案或結果的」。
之所以問了沈偉這個顏色的問題,是因為在我心中,這三部曲都有著自己的色彩,《回》之一像是淡淡的紅色與白色;之二像是灰色與綠色;之三則是單純清透的白色。雖然之二與之三我尚未看過,但透過從網站上看到的照片,我腦海裡浮出對《回》系列這樣的色彩想像。
訪談結束後,我和沈偉倆在他家客廳裡那片偌大的窗戶前拍了張合照,窗戶外頭的景象看出去,一半是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另一半是曼哈頓西邊的哈德遜河。在我和攝影師離開前,沈偉說,從這望出去,紐約就在他眼前,好像他並不在紐約似的,而是在山上,所以他可以從一個遠的距離去看這個他所居住的城市。
沈偉1968 年出生於湖南,九歲開始學習中國戲曲。1984至 89 年為湖南湘劇團成員。1991年任內地首個現代舞團—廣東現代舞團的創始成員、舞者及編舞。1995 年沈偉獲得「尼可拉斯—路易斯舞蹈實驗室」設立的獎學金,移居紐約。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現代舞團「沈偉舞蹈藝術團」。他身兼編舞、總監、舞者、畫家及設計師等多重身份,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開幕表演的編舞工作,獲得包括 2007 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漢獎學金、紐約藝術基金會獎學金、美國舞蹈節賓.桑瑪獎學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