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文潔華:身體的投誠


原刊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2012年3月20日 C7

目下本地各大學的舞蹈語言,幾乎都是Hiphop 的天下。迎新日在校園內以身體舞動招攬會員的,乃渾身是勁的大學舞蹈會社。浸會大學的舞蹈會社,簡稱便叫BUDA。大學生以入BUDA為榮,並認定曾在BUDA習舞、比賽及演出者,對青春無悔。每逢他們演出,校園通道的那一處便堆滿了人。我也必為座上客,拿着三文治飲品爭樓梯的一席坐,看得熱血沸騰。

早於同學口中聽聞過方家諾的名字,他是最受歡迎的排舞師。大學生們都折服於他的非凡舞技及坦誠熱衷。他在今年(第四十屆)的香港藝術節「當代舞蹈平台」節目中,編演了舞蹈《棋子》。看着由八十年代在美國紐約黑人區冒起的霹靂舞演化成Hip-hop,由街頭演上舞台,還在名牌兼驗明正貨的香港藝術節裏佔堂正的一席,實在很有意思。

Hip-hop走上舞台,為什麼令我興奮?那原因不單是因為不甘心所有在香港文化中心外圍的演出,包括蹺板、小調演唱、土風舞……停留在天氣嚴峻的街頭,而是箇中挑戰主流的意涵。Hip-hop廣義來說仍是源於街頭的一種文化運動與生活方式,Hip-hop跟節奏、聲音與邊圍不無關係,如饒舌(Rap)、刮碟、街頭塗鴉與街舞……那些不着意程式,喜愛即興,且可炫耀渾身是勁的身體,向速度與難度示意着駕馭的興奮。不諱言Hip-hop有區別性,區別文化階級、區別

年齡和心靈

到身體的自由度。它是臀部(Hip)與跳躍(Hop)的組合,我們大可思疑其跟八十年代在紐約黑人生活區冒起的霹靂舞(Break Dance)的關係,但前者早已被列為舊派系(Old School)了。以為Hip-hop是霹靂舞的後起,但其實有把Hip-hop溯源於六十年代的「窮人的娛樂」。這種淵源已久的舊街舞發源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及洛杉磯街頭,流行於非裔美籍及墨西哥少年群中,發展成街頭舞林的不同派系,因而不是同質(homogenous)而是多元多樣的異質性。同是身體的動作,發展出不一樣的風格,但追求認可的動機如一。

霹靂式的舊派系如何演化成目下Hip-hop的新派系?

新舊的矛盾有說是因為音樂的改變。舊派系音樂非常快的節拍發生了快慢兼備的變化,難以配合早前的挑腿方式,或欠缺了原有的爆炸力,於是約一九八六年分了家,開始出現了較清脆和簡單的Funking Dance。但此時的新派Hip-hop 還可以說是一種反主流的次文化嗎?還是有意識地邁向了流行文化?評者說它經已成了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的確目睹了它怎樣沿街頭到校園平台到紅館舞台、電視台及藝術節的舞台。有人認為可以作如此合理的解釋:當目下的生活愈趨單一及平面,人們厭倦了娛樂裏的感動與純情,以及社會空談的高尚,倒不如以身軀盡情地宣示自成一格的力量。但我不同意說Hip-hop 「搞笑,沒心沒肺,下三濫及藐視一切」,因為一切標籤都無甚必要。在觀看Hip-hop時,感受到的是從個人到群體的投誠,甚至一份認真的嚴肅。

文潔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